你还觉得外国人来中国就是为了那些便宜货?那可真是老黄历了。看看西班牙夫妇安赫尔·奎多和法比奥拉·茹宾,时隔近二十年重返中国,行李箱里塞满了高科技产品,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意外。 德国游客玛雅在江南水乡湖州,从高铁票到买笔退税,全程一部手机、一本护照搞定。这和印象中的“世界工厂”完全是两码事。现在的“中国购”,核心吸引力变了,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套让人全程无感的消费体验。这种前所未有的“丝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购物清单大变样 现在,外国人的购物清单彻底变样了。他们不再只盯着传统工艺品,而是被“中国智造”的智能产品牢牢吸引。这说明,中国出口的不再只有“制造”,更多是高附加值的“智慧”。 深圳,早就成了外国人的科技天堂。无人机、AI眼镜、便携翻译机,甚至最新款的平板电脑,都是他们购物车里的热门货。这可不是随便买买,而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直接认可。马来西亚留学生莫金进就为家里买了台国产破壁机。他感叹,这东西设计感强,一键清洁省事,彻底改变了家人生活。这说明,“中国智造”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用实用创新赢得口碑。就算是德国游客玛雅,想带支湖州特产的湖笔当礼物,整个购买流程也变得异常顺畅。从高铁到支付再到退税,“老物件”的购物体验也变得现代化,让人眼前一亮。商品的诱惑,只是这趟旅程的开场白。 消费体验的“无形之手”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诱人的商品能够轻松落袋?核心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它彻底拆解了外国人来华消费的三大壁垒。第一个,就是“进来”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今年上半年,外国人入出境人次飙升了30.2%,其中免签入境的占比高达71.2%,同比更是大增53.9%。这批1364万免签入境的客人,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德国游客约翰尼斯就受益于此,他首次来中国,直言这里“现代化、漂亮、方便、友好”。第二道壁垒是“支付难”。现在,“无感支付”几乎成了标配。俄罗斯游客玛尔采娃把国际信用卡绑定支付宝后,只需“轻点屏幕”就能扫码付款。这份便捷,让她大呼“太棒了”。德国游客玛雅用护照号预订高铁,境外卡预订民宿,也都没遇到任何麻烦。无论是大额消费还是日常支付,外国游客在中国都能像本地人一样轻松。这才是真正打通了消费的“最后一公里”。第三道壁垒是“退税繁琐”。现在,“即时优惠”的离境退税服务,让外国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上海大丸百货的退税自助机,中英双语,一键扫护照、出单,几分钟搞定。湖州南浔的“即买即退”服务,更是让游客们直呼“迅速”、“省心”。西班牙夫妇安赫尔和法比奥拉也惊叹,中国购物“便宜又方便”,而且“非常安全、干净”,简直是“出乎意料的美好经历”。当技术和政策把路铺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不止购物,更是融合 中国消费市场的开放,绝不是单向的“买买买”。它正在形成一个双向流动的生态,甚至影响到了海外。越南留学生潘廷胜就发现,强大的供应链和高效物流,让“中国购”在他家乡越南成了新风尚。从中国发往越南的货,不仅速度快,性价比还特别高。这改变了当地人的消费习惯,也让“中国购”走向了世界。马来西亚留学生莫金进也有类似体会。他在中国超市和电商平台,惊喜地找到了很多家乡的品牌商品,实现了“买遍全球”。这意味着,在中国,你不只买中国货,也能买到全球好物。这种双向的消费流动,让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辐射力也越来越广,为全球消费者和企业都创造了新机遇。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在于中国整体环境带来的全面体验。深圳华强北的外国志愿者安迪说得好,华强北不只靠价格,它的一站式服务才更致命。楼上挑货,楼下就能发货,货币兑换、退税、国际物流都能在同一地解决。这种效率,让许多外国人啧啧称奇。它远超普通购物,更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全球贸易枢纽。约翰尼斯、玛雅、安赫尔夫妇这些亲历者,都提到了中国的友好、安全和干净。约翰尼斯直言“非常方便、安全”,玛雅更表示这彻底刷新了她对中国的认知。这些超越商品本身的环境体验,才是真正让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天津外国语大学院长李薇点明,中国正在营造的这种开放、包容的消费环境,对全球都极具吸引力。 笔者观察 外国游客在中国的购物体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交易。这更像是一场无障碍的文化探索。驱动他们消费的,不再只是“Made in China”这个标签,而是全程无处不在的“Easy Go”感受。这种由政策、科技和服务共同编织的系统性便捷,正成为中国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新引力。它证明了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更是一个对世界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这背后是持续的投入与优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也是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