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军47师,源自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乃一支根植于红军传统的老牌劲旅。该师斗志昂扬,令行禁止,勇猛顽强,攻防兼备,擅长攻坚,战斗力卓越,堪称二野的主力中的佼佼者。在革命战争岁月里,该师及其前身转战于祖国大陆二十余省、区,行程累计十七万余公里,参与战斗两千余次。以两万余人的伤亡为代价,共歼灭敌人近二十万人,其中在解放战争中歼敌十五万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从平江起义走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7师的源起可追溯至1945年10月,在冀南清丰(后并入河南省)的六塔集,由八路军冀鲁豫11分区的领导机关、直属队一部,以及所属的第10、12团,以及第1分区的第3团共同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第2旅。该旅当时的指挥官为尹先炳旅长和戴润生政委。1946年1月,部队奉命进军东北直至热河,随后因战局变动,随第1纵队调归晋察冀军区序列。同年3月,第1纵队进行整编,第2旅以第10团为基础,吸纳第3团组建第4团;第12团则与热河独立团的主力合并,编成第5团。10月,第1纵队的第3旅被撤销,其下辖的第8团转入第2旅序列。12月,第2旅随纵队南归,重新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并更名为第2旅。至1948年5月,该旅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旅,此时旅长为戴润生,政委为石新安。1949年2月,根据全军统一整编方案,第2旅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7师,师长李觉,政委郭强。原第4、5、8团依次被改称为第139、140、141团,并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 139团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湘军独立5师1团1营,该营曾在彭德怀的领导下担任过营长。1928年7月,该营参与了平江起义,并随后被编入红5军13师1团。在土地革命时期,该团经历了多次改编,先后隶属于红5军1纵队、井冈山红4军30团1大队、红军独立1团、红4军6纵队、红5军5纵队、红3军团红8军1纵队、红8军6师、红5军3师以及红4师12团。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团逐渐发展壮大,曾先后成为八路军115师686团3营、鲁西独立旅1团、343旅黄河支队1团、115师教导4旅10团、冀鲁豫军区湖西分区10团以及11分区10团。1945年10月,该团被编入1纵2旅。1946年3月,以第10团为核心,补充了同旅的第3团,更名为2旅4团。至1949年2月,该团的番号被正式改为47师139团。该团曾荣获多项荣誉。模范红12团“荣获光荣称号,该部队以勇猛强悍的作风著称,攻防兼备,擅长攻坚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劲,堪称我军顶尖的主力作战单元。 尹先炳,1纵2旅首任旅长。 1纵2旅首任政委:戴润生。 140团的渊源可追溯至1945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11分区的金嘉济支队改编而成的第12团。同年10月,该团并入第一纵队第二旅。1946年3月,部队补充进热河独立团(不含第三营),并更名为第二旅第五团。至1949年2月,番号又改为第四十七师第一百四十团。作为冀鲁豫地方团队,该团进步迅速,且在战斗任务中表现出色。 141团源自东北军53军691团的一部分,于1937年10月在河北晋县小樵镇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并改编为国民自卫军第1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团历经多次改编,先后成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7支队、第1分区19大队、第1分区21团、南进支队21团、冀鲁豫军区第4分区21团、第9分区16团。1945年10月,该团被编入第1纵队第3旅。次年3月,补充至热河独立团第3营,并更名为第3旅第8团。同年10月,第3旅被撤销,第8团随后调入第2旅。1949年2月,团番号变更为47师141团。141团是冀鲁豫军区中,拥有吕正操老东北军部队血脉的主力部队,以勇猛善战、擅长攻坚著称,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师内的主力团。 西台集歼灭战 1946年底,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动。巨金鱼战役我军接连攻克巨野、解放嘉祥、围攻金乡,同时诱使敌88师方先觉部从东线、68师刘汝珍部和河南保安4纵张岚峰部从西线紧急驰援。至1947年1月13日,我军成功歼灭了前来支援的敌方先觉部和张岚峰部。翌日,驻扎于成武南鲁集的刘汝珍部得知消息后,迅速向西撤退。 先前,我部刚由晋察冀军区南归,仅余两个旅的1纵,历经千余里跋涉抵达山东阳谷。短暂休整两天后,便受命投入战斗。由于任务屡次更迭,部队已连续强行军四昼夜。15日下午,在7纵骑兵团的支援下,我部1纵2旅轻装疾进,追击刘汝珍部下辖的三个团(包括74旅的220团、81旅的243团以及181旅的543团),直至定陶东部西台集地区,将其成功包围。西台集不过百十户人家,四周环绕着外壕及两米高、一米厚的土寨墙。敌军退至该村后,迅即依托外壕和寨墙建立工事,意图坚守待援。 2旅4团与5团2营协同,从村东北方向发起攻击;8团从村西北方向发起攻势;1旅7团则从村西南方向展开进攻。1旅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此外,纵队炮兵部署于王庄西北侧,主要负责支援4团的进攻行动。 西台集我军阵地。 当晚21时,我军从三路同时发起了攻势。1旅7团由于地形开阔,突击部队遭遇敌人猛烈的火力阻击,损失惨重,未能成功突破敌阵。2旅8团的突击营冲至村边,却遭遇敌军优势兵力的反扑,激战20分钟后,营长李万元英勇牺牲,后续部队未能及时跟进,突击行动未能取得成效。主攻方向的4团,第一梯队派出两个营并肩作战,3营从东寨门北侧发起攻击,接近外壕时,被寨墙上敌人的斜射火力所阻挡,营长吴志友不幸中弹受伤。此时,2营营长梁廷佐率领突击6连从村东北角仅用15分钟便迅速突破寨墙,接连攻占了两个院落。此处守敌543团拼死向2营发动连续反扑,并火力封锁突破口。6连发扬勇猛顽强、孤胆作战的精神,用刺刀和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的反扑,在纵队炮兵的支援下,稳固了突破口。4团3营的主力以及1营先后从2营开辟的通道冲入村内,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3营12连沿着东寨门北侧的寨墙扩大战果,却遭遇敌220团一部优势兵力的阻击。4班班长郑法成率领全班利用敌人建制混乱、指挥不统一的弱点,假扮敌人,机智勇敢地连续突破几道封锁线,成功插入东寨门守敌的后方,摧毁了4个火力点和1个连部大院。 敌军凭借着兵多势众、弹药充沛的优势,发起了疯狂的反击。2旅旅长尹先炳与副旅长郑统一迅速率领前指进驻村庄,亲自坐镇指挥。4团凭借数处院落作为据点,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直至16日凌晨,虽给敌以重创,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封锁,我军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为提振士气,尹先炳与郑统一展开了一场扑克牌游戏,彰显了他们在危难时刻依然保持镇定、从容不迫的将帅风范。鉴于战况胶着,尹先炳果断决定调遣8团加入战斗。该团迅速绕至4团攻击的方向,于16日黎明前全部进入村庄,投入激烈的战斗之中。 在著名的西台集战役中,作为主攻部队的2旅4团领导们,在纵队颁发的荣誉旗帜下整齐列队。其中,位居左一的是副旅长兼团长郑统一,而左三则是政委郭强。 拂晓时分,敌人集结兵力与火力,对突破口进行严密封锁,意图彻底消灭或驱逐我入村部队。令2旅的指战员们义愤填膺,难以忍受的是,敌人在反冲击中竟然驱使无辜村民手持火把,先行点燃我方坚守的草房与茅屋。面对这一恶劣情况,尹先炳果断指挥部队,一边进行近迫作业,一边采取攻势防御,对敌反击的侧翼进行突袭,成功击退敌人,并确保了村民全部安全撤离至我方阵地。在激烈的战斗中,2旅通往村外的唯一电话线被敌炮火击断,尽管两次派出查线的电话兵英勇牺牲,但通信股长邢俊杰不畏艰险,亲自冒着炮火前往断线处,以身躯为导体,成功接通电话,确保了作战指挥的畅通。经过一夜的残酷拼杀,我方村内部队伤亡惨重,弹药基本耗尽,4团仅剩26枚手榴弹,形势愈发严峻。上午10时,一股敌人突然逼近旅指挥所,形势异常危急。侦察参谋朱敦法挺身而出,率领侦察员、警卫员、通信员等勇敢冲入敌阵,将其悉数消灭,解除了危机。战斗持续至中午,我方凭借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成功击退了敌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扑。 敌军接连遭受重创,伤亡惨重,求援无望,遂企图寻找时机进行突围。我1纵首长当机立断,将1旅7团由村西南角调至村北,与2旅形成合力,对敌军发起猛攻。下午15时,2旅在村内发起全面总攻,敌军无法再继续抵抗,于16时被迫分多路向西南方向溃逃,2旅则紧追不舍。在1旅、7纵骑兵团等部队的协同堵截下,敌军突围部队在西台集西南的空旷地带被彻底歼灭。 在西台集的激战中,我军成功击败了刘汝珍部三个团(缺一个营),共计5500名敌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刘邓首长为此特颁发嘉奖令,高度赞扬1纵展现出的卓越机动能力和坚韧的突击精神,认为其值得在全军范围内进行表彰,尤其是其出色的强行军能力,更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在这场关键战役中,2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歼敌704人,俘虏敌军1190人,充分展示了其锐不可挡的战斗力。为此,1纵授予4团“首立战功”的荣誉称号,并颁发“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锦旗给6连。同时,4团3营12连4班被命名为“郑法成英雄班”,梁廷佐和郑法成同志则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北向店阻击战 1947年岁末,为维护并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刘邓首长毅然作出战略决策,决定再次展开战略行动。刘伯承将军率领第一纵队渡过淮河,北上淮西地区,以此策略牵制敌人,使其向外扩散;邓小平将军则指挥野战军主力第二、第三、第六纵队,继续在 大别山地区坚持战斗。 12月13日晚,一纵二旅在马家畈、罗陈店一带踏雪急行军,预计将在北向店东北部地区安营扎寨。行进途中,第四团与刘伯承将军率领的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不期而遇,主动让路,让先头部队先行,我团紧随其后。当旅部距离北向店尚有三四里路时,先遣分队的侦察员传来报告:在旅部预定宿营地的东北方村庄,发现了敌整编第11师的部队,他们意图阻挠我军北渡淮河。得知此情,二旅领导立刻意识到敌情的严峻性,纵队首长接到报告后,即刻命令二旅在北向店紧急构筑防御阵地,并做好战斗准备。 14日凌晨,刘伯承率部悄然而至2旅指挥中心。原来,在我军向向北向店挺进的过程中,1纵的无线电侦测部门捕捉到了敌军动向。整11师我部正沿着纵队左侧,朝北向店方向行进,意图截击我军。然而,由于行军途中通信线路不畅,有线电话与无线电报均无法接通,纵队遂紧急派遣人员通知野战司令部和掩护部队,要求他们留意敌军动向,并调整当日的宿营地。但遗憾的是,这一关键信息因途中种种困难未能及时传达。负责护送野战司令部的部队依旧按照原定计划宿营,导致刘伯承将军及野战司令部、中原局机关在北向店、菜园地区与已先期抵达的敌军发生了正面遭遇。刘伯承将军警觉性极高,察觉形势不妙,便趁着大雾的掩护迅速撤退,而敌人很快便察觉了这一动向,并迅速追赶而来。刘司令员的突然出现,使得2旅的领导们深感事态的严重性,他们立即派人通知仍在行进途中的4团和8团加快步伐。与此同时,旅部作训股股长高涨率领旅警卫连火速行动,力求在敌人之前抢占张大湾西北的无名高地,并迅速构筑起防御工事。 1纵2旅战士行军大别山。 北向店,这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集镇,坐落在雄伟的大别山北坡,地处河南省光山县城西大约三十至四十里处。这里两山之间夹着一道山谷,中央的宽阔大道直通淮河南岸,地势平坦,是一处小丘林地带。14日拂晓,雪花飘落之后天气转晴,我2旅警卫连抵达指定位置并迅速展开部署,而敌军随即发起了攻击。面对敌人一个排至两个连的连续攻势,旅警卫连保持了冷静与坚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随着太阳的升起,2旅旅长戴润生观察到被击退的敌人重新组织了多路纵队,越过小山梁向我方阵地发起了猛攻。在山梁的西北和西面,敌军至少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以梯队式的多路纵队向我方的防御阵地快速推进。在西北方向的高庙西侧,敌人的炮兵已经展开火力。戴润生推测,敌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他们遭遇的是我野战军的统帅部,企图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美式装备,一举消灭我们。 在这紧张的关头,4团终究抵达战场。戴润生命令团长晋士林、政委布克立刻率领部队跑步前进,接替旅警卫连的防御职责。他严肃地说:“我们面对的敌人是整11师,乃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战斗力不容小觑,今日必是一场恶战。你们必须严肃对待,绝不可轻敌。我们的指挥所就在此处,距离你们的前沿阵地仅有数百米之遥,我们身后紧接着是纵队,再往后,便是‘老头’(刘司令员的秘密代号),我们毫无退路。你们必须坚决守住阵地,决不允许后退分毫!” 晋士林勇猛善战,智谋过人,经验丰富,指挥能力出众。他迅速将作战任务及其重大意义传达至全团各营,并亲自率3营先行,攻克了被敌占领的小山梁,占据了有利地形。随后,3营的11连、12连和10连自左至右形成环形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展开攻势。2营和1营的主力则部署在3营左翼,以支援3营,准备抵御敌人的反攻。战斗爆发后,敌军先是猛烈炮轰,随后以一个团的兵力,分多路呈梯队状向3营防御阵地发起冲锋。3营的无名高地防御工事遭到严重破坏,10连和12连遭受重创,两名连长一死一伤,12连阵地险些被敌突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两连的指导员率领预备队毅然发起反击,用刺刀、手榴弹、铁锹、石块与敌军展开肉搏战,刀刃闪耀,杀声震天。有的战士虽断臂,仍以单手与敌拼搏;双腿受伤,仍坚持跪姿战斗;双眼被炸伤,却依然坚守阵地。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极大地震慑了敌人。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他们一举击溃了突入之敌,夺回了12连阵地。与此同时,10连也成功击退了敌军四个连的连续进攻。 午时,正当我4团与敌军激烈交火之际,8团传来敌军约两个团兵力正向其阵地压来的消息。该团各营以三角阵型布防,前沿的3营已成功击退敌人两次攻势。戴润生向8团团长薛宗华警示:“敌军在4团处遭遇重挫,绝无善罢甘休之意,恐怕将加大投入兵力。向贵团正面发起进攻的可能是另一支旅队,这无疑是一场恶战。贵团务必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确保4团侧翼的安全。”不出所料,8团正面战事迅速升级至白热化。敌整11师当天倾尽全力,在对我8团发起连续四次冲击均被击退后,集结更强大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再次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8团阵地一度被突破,即便反击亦未奏效。1营营长壮烈牺牲,正、副教导员及2营营长均不幸负伤。在这紧急关头,2旅一方面命令8团死守纵深阵地,另一方面指示驻文殊寺的5团,在主力坚守阵地、严密监视敌整10师行动的同时,立即组织精锐部队,向敌整11师右侧积极发起行动,以牵制敌人,确保8团侧翼的安全。 约在午后三点钟,敌军再度集结起庞大的兵力,对我方阵地发起了连续的集团冲锋。在军官督战队驱使下,敌军如同潮水般涌向四团防御阵地,与我在无名高地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四团三营十连、十二连在激战中仅剩二三十人,阵地岌岌可危。团长晋士林亲自指挥一营三连及三营剩余可战之兵,迅速对侵入我方阵地的敌军右翼发起反击。战士们如同下山猛虎,勇猛无畏地冲入敌阵,所向披靡。经过数十分钟的激烈白刃战,敌军再度被我军击退。经过一天的激战,我军士气愈发高昂,而敌军则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攻势一次比一次衰弱。至下午五时,夜幕降临,敌军畏惧我军夜战之威,被迫停止攻势,并将部队向后撤退。此时,二旅命令四团与八团各组建一支精锐小队,利用夜色掩护,对孤立突出的敌军发动袭击,迫使敌军全线撤退,转而采取防御态势。 在北向店激战中,自黎明至黄昏,战火持续了整整15个小时。我军凭借一旅之力,顽强抵抗敌人三个旅团的数十轮猛攻,对“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1师造成了重大打击,共歼敌3000余人,成功捍卫了野战军首长的安全,而我军自身也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代价。 战后,刘伯承赞许道:“此次战役打得相当出色。”他既严肃又风趣地补充道:“不期而遇,指挥决策果断,将士们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这次,我带领后指及中原局的同志们一同出征,险些成了《水浒传》中的李逵,背着老娘下山,却被老虎吞噬。这一教训,我们务必铭记在心!” 沙坪追击战 1949年年末,随着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所部在川东战场上的失利,该部不再遵从蒋介石的指挥,径自经宜宾向西部昌方向溃逃。当5兵团第18军抵达宜宾时,得知宋希濂已先行一步,遂火速派遣部队进行追击。然而,宋希濂撤退行动迅速且狡猾,追击部队多次险些将其生擒。 12月17日午后,我军16军47师成功夺取了四川峨眉县城。据俘虏透露,敌方有百余辆汽车及部分士兵向南溃逃。鉴于乐(山)至西(昌)公路年久失修,塌陷频发,通行困难,敌方难以逃至太远之地。我军16军立刻做出决策,命令47师139团迅速追击,以期截获敌方踪迹。 18日凌晨,139团在团长徐仲禹和政治委员王尚的带领下,尽管身心疲惫,仍轻装快速行军。破晓时分,部队抵达土地关,遭遇了正在炸桥的敌27军工兵连。8连在激烈火力支援下勇猛冲锋,击溃敌军122人。部队不懈追击,抵达大为后稍作休整。午后13时,继续前行,到达峨眉山支脉的大岩山,遭遇了占据山地的敌27军警卫营。139团3营在极度疲惫中发起进攻,但进展缓慢。团长徐仲禹意识到此处不宜久留,随即命令2营从侧翼实施迂回,成功压制并驱逐敌军,大部分敌人溃散,仅俘虏10余名伤兵。部队持续推进,于傍晚17时抵达新场,缴获敌军汽车18辆。随着雨势加大,前行的道路愈发崎岖,人烟稀少,困难重重,139团决定派遣警戒部队,就地露营。当晚,团党委召开会议,有成员提出已追击130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询问是否可以返回参战成都战役。经过讨论,会议决定继续追击至金口河,再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行动。 “数百名敌人正从新场方向向清水桥进发。”四面八方都是敌情,形势紧急。团长徐仲禹迅速调整部署,命令后卫3营在清水桥附近展开截击新场东来的敌人,自己则指挥2营主力进攻金口河,切断对面众多敌人的退路,并令火力分队占据有利地形,隔河以火力封锁南岸企图西逃之敌。政委王尚、参谋长翁介山指挥1营和2营5连攻击沙坪及北渡之敌。这时,139团才得知,自己追击的敌人竟然是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的残兵败将,该敌一路丢弃武器装备,至沙坪时仅剩5000余人。 战斗一触即发,政委与参谋长迅速指挥部队向山下的敌军发起猛攻。一时间,枪声密集,杀伐声震耳欲聋,敌军遭遇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势,顿时陷入混乱,纷纷溃逃。其中一部分沿河岸向西奔逃,然而,未行进至三百米,便遭遇我1营的截击。宋希濂率警卫排向东撤退,却不幸被2营5连逼至一处山沟,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之际,他拔出手枪,意图自尽,却被身边的警卫及时夺下。就在这一刻,5连的英勇战士们赶到现场,宋希濂及其部下只得举手投降。由于他事先乔装改扮,换上了士兵的军装,我军未能识破其身份。 在139团的英勇战士们成功俘获宋希濂将军后,便将其押送至16军军部。 在击溃北岸的敌军之后,一营与五连迅速搭乘敌军遗留的渡船,敏捷地渡过宽阔的大渡河,直捣沙坪街的腹地,对残余之敌进行围剿。部分敌兵察觉形势危急,便沿着河畔的小径仓皇西逃。团长徐仲禹派遣参谋陈其鹤率领一个警卫班、一挺重型机枪及一门迫击炮,沿北岸逆流而上,抢占有利地势,凭借火力封锁渡河逃敌,迫使敌人匍匐在地,不敢抬头。陈其鹤趁机带领数名战士乘坐一艘小船划向对岸,迫使敌方的警卫营和教导总队全体官兵放下武器,投降我方。与此同时,负责截断金口河逃路的二营成功全歼了宋希濂麾下124军的余部一千余人,而我三营亦在清水河方向将进犯之敌悉数歼灭。直至正午时分,战斗宣告圆满胜利。 “速速出来,投降吧!解放军对俘虏优待!”几名颤抖不已的人从神台下爬出,最后走出一位身着草黄色棉军服、体格魁梧、面容白胖的“军需官”,他试图将一块金壳手表递给战士,却被严词拒绝。至20日清晨,在集中清查俘虏时,这个“军需官”被辨认出来,正是宋希濂。 宋希濂,国民党知名的高级将领,毕业于黄埔一期,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在解放战争中,他成为了16军被俘的最后一名中将,共计12名。在沙坪追击战中,47师的139团表现出色,战斗成果显著。他们以伤亡20余人微小的代价,成功毙伤敌人200余人,俘虏3500余人,其中包括宋希濂以下的11名将领,其余1000余名敌人则逃散。 改为预备役师 在成都战役的硝烟散去之后,47师随部队重返贵州,同时肩负起毕节军分区的职责。其中,139团隶属于16军并兼任遵义军分区的指挥任务,140团则归属于5兵团和贵州军区,成为机动部队。141团则直接受师部指挥,肩负剿匪、建政、征粮和反霸等重任,成功歼灭土匪近七万人。在剿匪的激烈战斗中,140团一营二连的战士肖国宝英勇无畏,不惜牺牲,用身躯堵住了枪眼,被赞誉为“中国的马特洛索夫”。为此,贵州军区将二连光荣地命名为“肖国宝英雄连”。 1951年三月,47师踏上了北上的征程,投身于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在此过程中,该师接替了毕节军分区的职责,将141团留驻原地,并调至17军49师146团,随后重新组建为141团。同年九月,47师成立了炮兵团和战车团(在华北进行训练),他们率先于16军抵达吉林辑安,进入朝鲜东海岸的咸兴、定平地区,肩负起防御登陆和反空降的重任,期间共击落敌机16架。1952年三月,根据命令,47师返回国内,驻扎于辽宁义县,进行整编和改装,师属炮兵团和战车团得以回归建制。次年一月,47师再度赴朝,抵达西海岸的顺川地区,继续执行防御登陆和反空降的任务。同年夏季,部队开赴“三八线”中线的平康以北地区,参与金城反击战。朝鲜战争停战之后,47师负责维护停战协议,与敌对峙长达五年之久。 1958年四月,47师随同16军从朝鲜撤回祖国,抵达吉林省梅河口地区驻扎。年末,部队再次调整,移防至辽源地区,开启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篇章。至1985年十月,47师在整编过程中得以保留,从辽源迁至吉林市,更名为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47师。1987年四月,师侦察连奔赴云南前线执行侦察作战任务,副连长张建刚(烈士)荣获成都军区颁发的“侦察英雄”荣誉称号。1989年八月,47师按照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执行任务,下辖三个简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同时直属高炮营、教导队,以及通信营、工兵营等后勤保障分队。 1996年6月,我国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第47师挥毫题词。 “承继并弘扬红4师12团5连在大阳障战役中展现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顽强战斗精神。” 1998年8月,47师(含第139团,该团已调入46师)接令从陆军第16集团军划归吉林省军区指挥。彼时,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正遭受数百年难遇的洪水灾害。在完成体制转换仅五天后,面对绝大多数官兵即将复员、转业或分配至其他单位的局面,该师依然以完整建制部队的姿态,投身于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彰显了主力军的风采。同年10月,47师正式更名为吉林陆军预备役步兵第47师,按照第三类预备役部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即战时能够成建制动员参与作战任务,或为现役部队补充建制分队和兵员。自此,长白山脉的雄伟脚下,松花江畔的秀美之地,又崛起了一支崭新的国防力量。 自二野头等主力师蜕变为三类预备役师,47师的发展轨迹与最终归宿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然而,作为一家拥有辉煌历史与优良传统的老牌劲旅,47师的雄风依旧,斗志未曾衰减。自转为预备役部队以来,在军地双方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师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并运用现代科技提升战斗力。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和军事斗争的准备要求,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提高战斗力。在此过程中,47师积累了40多项优秀工作经验,得到总部和沈阳军区的充分肯定,并先后荣获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06年5月,总部正式批准47师成为全军首个对外开放的预备役师,此后,该师接待了来自47个国家的近百名驻华武官代表团及俄军代表团的参观访问。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岁月以及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47师为党和国家及军队培育了无数优秀栋梁,先后涌现出150余名省级(军级)以上的杰出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