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西贝又一次因为“故事”站上风口浪尖。这次是“一碗羊肉汤换北京一套房”——店长17岁时服务的顾客要送房,她吓得拒绝;上次是“7岁毛毛以为再也吃不到西贝”,惹全网吐槽后删文。网友吵翻:“编得太离谱”“这是灾难公关吧”,西贝却回应“真人真事,只是发在员工号”。一个连锁餐饮巨头,为何频频用离奇剧情做宣传?当“温情故事”变成“悬浮剧本”,企业到底在赌什么? 一、餐饮宣传的“故事化”:从共鸣到离谱的滑坡 餐饮品牌讲“故事”,本是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常规操作。早年海底捞讲“服务员帮顾客带娃”“深夜送胃药”,细节真实可感,让“服务好”的标签深入人心;老乡鸡“手撕员工信”“200元开年会”,用接地气的朴素感圈粉无数。这些故事的核心,是“真实发生”和“情感共鸣”——消费者能从故事里看到自己可能遇到的场景,从而相信“这家店靠谱”。 但西贝的“故事”正在偏离这个轨道。从“7岁毛毛”到“汤换套房”,剧情越来越离奇:前者是“孩子生病想吃西贝,妈妈发朋友圈求助,门店跨省送餐”,被网友质疑“消费苦难”“刻意煽情”;后者更夸张——2002年,15岁的店长给内蒙古顾客端了碗汤,两年后顾客要送北京一室一厅,17岁的她吓得拒绝。 先不说“跨省送餐”“汤换套房”的概率有多低,单看细节就透着刻意:“17岁啊,给我吓的”“大爷要送房”,像极了短视频平台的“爽文剧本”。这种“极端案例+强烈情绪”的模式,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但餐饮品牌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小概率传奇”堆起来的。 消费者走进餐厅,想的是“食材新不新鲜”“价格值不值”“服务到不到位”。你说“顾客送房”,他只会问:“我去吃能有这待遇吗?”“这故事是真的吗?”当故事脱离了消费者的日常体验,就成了悬浮的“空中楼阁”,甚至引发反感——“与其编故事,不如把菜价降降”“少搞这些虚的,多看看后厨卫生”。 二、“真人真事”的硬伤:年龄争议与逻辑漏洞 西贝客服反复强调“是真人真事”,但网友顺着时间线一算,发现了更扎眼的问题:店长说“2002年至2004年服务顾客”“2004年才17岁”,倒推下来,2002年她才15岁。 这可不是小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5岁属于“童工”,录用童工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即便西贝辩称“是员工个人经历”,作为企业,是否核实过员工入职时的年龄?是否存在用工合规问题? 更关键的是剧情逻辑。一位内蒙古顾客,因为“几碗汤”就动了送北京房产的念头?2004年的北京,哪怕是一室一厅,价值也在几十万(按当时均价约6000元/㎡,50㎡就是30万),相当于普通人十几年的收入。这种“恩情换房产”的情节,更像电视剧里的桥段,现实中除非有深厚交情,否则很难成立。 网友的质疑并非“杠精”,而是基于常识的判断:如果故事是真的,为何不提供更具体的细节(如顾客身份、房产位置)?如果是为了传递“服务好能获认可”,为何要用“送房”这种极端案例,反而让焦点跑偏到“真实性”上? 企业宣传的“故事”,本质是价值观的载体。你想表达“员工服务用心”,可以讲“顾客落下钱包,员工冒雨送回”“老人行动不便,服务员帮忙打包送餐”——这些真实可感的小事,比“送房”更能打动人心。刻意追求“戏剧冲突”,反而暴露了对“真诚”的误解。 三、“内部号”不是遮羞布:企业宣传的边界与责任 面对争议,西贝另一个回应更耐人寻味:“不是对外公布,只是发布在员工交流平台。”言下之意,这是“内部事”,外界不该过度解读。 但“西贝品味早读”是认证公众号,简介写着“展示西贝风貌的窗口”,任何人都能搜索关注,本质是公开传播渠道。把公开平台当“内部号”,把对外传播说成“对内交流”,这种模糊边界的说法,更像在逃避责任——难道内部宣传就可以不顾事实、不讲分寸吗? 内部宣传的核心,是凝聚员工共识,传递企业价值观。比如分享“员工拾金不昧”“团队协作解决客诉”,能让员工感受到“做好服务有意义”;但“送房故事”这种极端案例,除了制造不切实际的期待(“我好好服务也能被送房?”),能传递什么价值观?甚至可能让员工觉得“企业鼓励编故事”。 更危险的是,内部平台的内容一旦流出,就会变成外界观察企业的窗口。此前“7岁毛毛”文章被删,这次“送房故事”引发争议,都说明: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内部平台”。企业对所有对外内容都该有“审核底线”——是否真实?是否合规?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西贝作为拥有300多家门店、年营收超50亿的餐饮巨头,更该明白:宣传不是“自嗨”,而是与消费者的对话。用“内部号”当挡箭牌,既低估了公众的判断力,也暴露了企业对传播风险的漠视。 四、消费者要的不是剧本,是“看得见的真诚” 为什么西贝执着于“离奇故事”?或许是想靠“差异化”突围。近年来餐饮行业竞争激烈,西贝以“西北菜”“闭着眼睛点”为标签,但客单价偏高(人均100-150元),面临“性价比争议”。当产品和价格难以打动所有人时,试图用“温情故事”塑造“有温度”的品牌形象,逻辑上似乎说得通。 但消费者不傻。他们会对比:同样是西北菜,别家的羊肉多少钱一斤?西贝的菜量有没有变少?上次去吃,服务员是不是真的热情?比起“17岁拒房”的传奇,这些“日常体验”才是决定“下次去不去”的关键。 真正的“品牌温度”,藏在细节里。比如胖东来超市,员工帮顾客挑水果、免费修家电,这些小事被拍成视频,不用夸张剧情,照样圈粉无数——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再比如海底捞,“生日歌”“免费美甲”被调侃“社牛地狱”,但没人质疑“假”,因为太多人亲身经历过。 西贝与其花心思编“汤换房”的剧本,不如多关注消费者的“朴素需求”:能不能把儿童餐分量做足点?能不能别总涨价?能不能让服务员少背“话术”,多听顾客意见?这些“不传奇”但“很实在”的改变,比任何故事都更能赢得信任。 五、餐饮品牌的“信任课”: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从“7岁毛毛”到“送房大爷”,西贝的宣传争议,本质是“信任危机”的缩影。当企业试图用离奇故事走捷径时,恰恰忘了:信任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而摧毁它,可能只需要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 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安全”“好吃”“划算”。故事可以讲,但要讲真实的故事、有细节的故事、能引发共鸣的故事。比如“后厨师傅凌晨3点采购新鲜羊肉”“员工为让顾客吃到热乎菜,冒雪骑车20分钟送餐”——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比“送房”更有力量。 同时,企业需要明确“宣传底线”:真实是生命线,合规是基础线,分寸是警戒线。内部平台也要守规矩,不能因为“对内”就放飞自我;客服回应要坦诚,别用“内部号”“以前发的”等说辞搪塞,承认“故事可能引发误解,我们会加强审核”,反而更显担当。 最后,消费者也该理性看待餐饮宣传:别被离奇故事冲昏头脑,多关注自己的真实体验;对企业的“小毛病”可以批评,但也给他们改进的空间。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故事大王”,而是踏踏实实做好饭的餐厅。 西贝的“故事争议”或许会过去,但留给所有餐饮品牌的反思不会结束:在流量时代,如何用“真诚”而非“套路”赢得人心?答案或许很简单——少点剧本,多点实在;少点传奇,多点日常。因为食客的胃,永远比耳朵诚实。#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