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像烤箱,空调像冰窖,人卡在中间发抖,写字楼里披毛衣打字,门一开汗直流,眼镜都起雾。这场景,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但我看着数据就觉得不能再理直气壮了。 去年数据,商场和写字楼冷气开得比以往更猛,很多地方调到22度,甚至更低。路透社报道,上海夏季空调温度调低到20多度,开几分钟就觉得舒服,但待几分钟后,身体就变得僵硬,空调越冷,体验越“冻”得难受。商家?他们真的是在“为客户服务”吗?其实他们更关心的是人流怎么多——空调越猛,人们进得越快,愿意多逗留点时间。 我到处查资料,从国家标准到行业指南,刚看了一份2019年的统计,商务部数据,商场的空调能耗占了整体能耗大半,全球每年空调用电量超过13万亿千瓦时。这数字一摆,压得我喘不过气。用电多到吓人,环境负荷也大得惊人。回头一想,很多人家里不也一样,开空调定在26度以上,省点电,老人小孩感冒频繁,喷嚏准时上线。你说这是节能,还是“省得苦”,结果最后还是“省”出个感冒季。 我还查到一些城市试点的“绿化降温”方案。比如滨海湾花园,做成大片树荫,用高树挡太阳,地面铺高反光材料,再让冷水管在地下循环。之前看到新加坡官方公告,这个措施能比空调降温快两度左右,不用一夜耗费十几万度电。相比天天拼命追求极低温度,那些“智能空调”的设定其实就像在追求虚无的“极致舒适”,但副作用,就是我们身体越来越不适应热。 你知道不?其实很多人都在偷偷调整自己对“舒适”的定义。像我家楼下,有个养狗的哥们晚上七点开始遛狗,天还没完全黑,他拎着水壶灌自己,嘴里还念叨:“动一动比一直躲在空调里舒服多了。”真是没错。汗水顺着背流,心里头反而觉得通畅不少。这不是强调“运动”有多重要,哪天我们都会觉得:身体知道,知道怎么调节自己。 到头来我就在想,靠着拼命开冷气,除了打火机才能短时间把自己冻得像冰棍,能持续多久?待在那像冰窖里,身体慢慢变成“冷冻点”,心理也养成习惯——不出门、不出汗。假设未来五年,气候越来越极端,这问题就得变得更严重。生活在城市里就像被强制“冻结”,你还真能说我幸福吗?还是说,动一下,出点汗,更接近人类的正常状态。 我自己还真开始反思:这场“冷气大战”背后,是真节能还是“疯狂”追求绝对的凉爽?环境成本,身体代价,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你会怎么选?自己是愿意在空调堡垒里坚守,还是愿意试试树下或点点运动的“自然调节”模式?这个选择,反映的其实是我们对“幸福”最后的定义。 真不用多说,这个夏天除了汗流浃背的烦恼,更多的,是对这场“冷暖”战役的反思。你说,这样下去,我们要不要考虑,“散发点热量”,或许才是真的聪明?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主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有借助AI辅助査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源,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和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