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选矿技术|砂金的四大特征与淘金工艺 粒度特征 可见自然金的粒度变化很大,从几十厘米的块金到小于0.074mm的"粉粒金"都有(见图)。 世界各地砂金矿床的砂金粒级构成都不一样:一些矿床中以中细粒级为主,一些矿床则以粗、巨粒级为主。据统计,砂金以0.2~10mm粒级的砂金矿床分布最广。 砂金中1-10mm的金 砂金中的块金(重36-190g) 重点:在细粒级为主的砂金矿中,块金总是很少见的。 关于砂金粒级的划分,目前尚不统一。根据我国多数砂金矿物主要粒级分布范围,采用六分法分级。 形状特征 常见的有以下14种: 0.2-0.5mm的沙金 粒状:大致呈等轴状或略带长形或一向略扁的砂金颗粒。据此可分为等轴的、突出的和压扁的。根据粒状轮廓分为圆形的、角状的、多面形的和不规则形的。对等轴粒状颗粒按其粒径(直径)大小还可分为细粒状的、中粒状的、粗粒状的或巨粒状的。 板状:属片形的颗粒,但厚度较大。 板粒状:为压扁的粒状金,介于板状和粒状之间的颗粒金。 片状:厚度感不强的片形颗粒。在平面上根据外形分为菱形的、多角形的、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 鳞片状:很小的片状金,通常平面上多呈圆形。 树枝状:一般是削平的树枝状、延伸的侧枝与中心线成一定角度,并形成棱状或明显剪切棱。 树枝形状体:近似树枝状(晶)体,不同点是具有聚集不规则或发育不完全的枝形状。从整个外形看,树枝形状体的剪切度是很复杂的。 麦穗状晶体:外形酷似麦穗。穗枝是丝线状,两侧对称分布穗粒,具明显剪切。 不规则状:各种他形的颗粒,一般具有不规则树枝状或掌状,并常带有很多尖枝。 棒状:轴向显著延伸的砂金颗粒。根据延长程度可分为短棒状和长棒状;根据纵剖面可分为平滑的和瘤状的;根据横断面可分为圆形的、肋骨状的、多面形的;根据折曲程度可分为直形的、弯曲形的、小钩形的、环形的、小螺旋形的、8字形的等。 丝状:一向延伸的颗粒,比棒状要细长。 纤维状:是最微细的延伸最长的丝状金。 粉末状:指粒径小于0.1mm的片片金。 块金:各种不规则块状。 砂金中的狗头金 磨蚀特征 砂金的滚圆度(磨蚀程度)是反映表生风化作用程度和搬运距离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自然金磨蚀程度和不间断的变化顺序,施洛(A.O.)把砂金矿物磨圆度划分为8个等级: 完全未经磨圆的含金脉石(石英等)矿物的集合体。 完全未经磨蚀的含金金属矿物集合体。 未经磨圆的金。 磨圆很差的金。 磨圆较差的金。 经磨蚀的金。 磨蚀较好的金。 磨蚀很好的金。 刚果金砂金选厂 成色特征 大多数砂金矿的成色为800~900‰,少数的更高(999‰以上)或较低(800~700‰)。 砂金成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较小的范围内,成色表现较稳定。对于较大的砂金矿床,砂金成色常有明显的变化。统计发现一些大型河谷砂金矿的成色,有由上游向下游随着平均粒度的减小而增高的现象。 砂金的成色通常较附近的原生金成色为高,尤其与附近低温热液矿床中的原生金比较,成色差异更为明显。但间或也有例外。 重点:砂金成色主要取决于原生金本身的成因特征。但外生成矿作用也有明显影响。砂金的成色与粒度和形态有一定关系,一般鳞片状砂金成色较高。长江沙市以下的河床砂金呈鳞片状(粒径0.07~0.2mm),成色在999‰以上,边缘部分用电子探针测定成色可达1000‰的足色。 砂金淘金工艺 砂金矿的选矿工艺主要基于金的高密度(15.6~19.3 g/cm³)和化学稳定性,通过物理方法实现金与其他矿物的分离。常见的选矿方法包括: 1. 重选法(核心工艺) 适用于不同粒级的砂金回收,主要设备包括: 筛分设备(圆筒筛、振动筛):去除大块砾石和杂物。 跳汰机:回收中粗粒金(0.2~5mm)。 螺旋溜槽/摇床:回收细粒金(0.074~0.2mm)。 离心选矿机(如尼尔森选矿机):高效回收微细粒金(<0.074mm)。 2. 混汞法(辅助工艺) 适用于游离金的回收,利用汞与金形成汞齐的特性。 砂金选矿全流程 3. 磁选法(预处理) 去除砂金矿中的磁性矿物(如磁铁矿),提高金的纯度。 工艺流程示例 原矿筛分 → 2. 重选(跳汰/摇床) → 3. 混汞(可选) → 4. 磁选除杂 → 5. 精矿富集(离心机) → 6. 冶炼(得粗金) 更多: ##黄金选矿技术##砂金##砂金的特征##哪里有砂金##砂金价格##淘金工艺##选矿设备厂家##赣东矿机##选矿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