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世界头号强国的老大前脚刚走,他“罩着”的一帮小兄弟们会立马凑到一起开“小会”吗? 这听起来像不像电视剧里的桥段? 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更精彩,这事儿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故事得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那次高调的亚洲之行说起。 他乘坐着“空军一号”,意气风发地降落在吉隆坡,一番旋风式的外交操作,签了几个看似风光的贸易协议,然后心满意足地飞走了。 然而,会议室的门在他身后关上的那一刻,另一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就在同一座城市,几乎是无缝衔接,中国、日本、韩国,还有东盟十国的代表们,齐刷刷地走进了另一间会议室。 这可不是什么偷偷摸摸的密会,而是RCEP的领导人会议。 这个时间点微妙得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剧本杀”,主角却是整个亚洲。 但要真正看懂这场“大戏”的来龙去脉,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倒一倒,回到故事真正的起点。 那一年,特朗普大笔一挥,亲手撕毁了一份叫TPP的协议。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这玩意儿是他的前任奥巴马苦心经营多年的“杰作”。 TPP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个由美国领头的高标准“富人俱乐部”,它的游戏规则由美国制定,目的就是要把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排除在主要的贸易圈之外,在经济上搞“孤立”。 这盘棋下得很大,日本、澳大利亚这些美国的铁杆盟友都积极参与其中。 可谁也没想到,新上任的特朗普,就像一个掀翻自家棋盘的熊孩子,直接喊了一声:“这游戏我不玩了!”他签署行政令,正式宣布美国退出TPP。 这一举动,不亚于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整个亚太地区都懵了。 最尴尬的莫过于日本,为了这个TPP,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成本,结果“群主”自己跑了。 美国的突然退出,就像是亲手为对手送上了一记“神助攻”。 它不仅让美国的信誉扫地,更关键的是,它在亚太地区的经济秩序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原先被TPP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的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下子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这个由东盟发起,中国在背后一直默默使劲推动的贸易协定,瞬间从备胎转正,成了桌上最亮眼的主菜。 不过,你可别以为这个“亚洲大家庭”的组建过程就是一帆风顺的。 恰恰相反,内部的“暗流”比想象中要汹涌得多。 就在RCEP谈判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一个重要角色却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退群”大戏——他就是印度。 在2019年曼谷的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在最后一刻正式宣布,印度决定不加入RCEP。 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 要知道,印度可是这个区域内不可忽视的大块头。 那莫迪为什么要做这个看似“不合群”的决定呢? 原因其实很现实,也很无奈。 印度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怕自家相对脆弱的制造业,顶不住来自中国的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二是担心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制品和农产品涌入后,会把自己国家的农民逼上绝路。 说白了,就是担心开放市场后,自己“打不过”别人,贸易逆差会越来越大。 尽管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提出了各种过渡方案和保护措施,但始终没能打消印度的忧虑。 印度的退出,无疑给RCEP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故事充满了波折。 但恰恰是这个转折,反衬出剩下15个国家最终达成协议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它告诉世界,亚洲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在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后,依然选择求同存异,向前迈进。 而这场艰难谈判最终迎来的高潮,其历史性意义远超想象。 因为它居然办成了一件几十年来都没人能办成的事——让常年“别别扭扭”、关系复杂到可以拍一部百集连续剧的中日韩三国,史无前例地坐在了同一个自由贸易协定里! 要知道,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谈了多少年,进展一直慢得像蜗牛。 历史问题、地缘政治,各种疙瘩解不开。 但RCEP通过一个巧妙的“东盟搭台,大家唱戏”的模式,成功绕开了这些双边关系的雷区,让中日之间、日韩之间第一次有了直接的自贸关系。 这种合作的根基,比任何华丽的外交辞令都来得坚实。 我们不妨看看现实:一辆在日本品牌丰田位于泰国的工厂里组装的汽车,它60%的零部件可能都来自中国的长三角;一条在印尼本田工厂的摩托车生产线,它的心脏——发动机,可能就来自广州。 韩国的三星更不用说,它在中国西安的工厂,生产的存储芯片占了全球产能的15%。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深度捆绑,才是RCEP能够成功的真正密码。 真金白银的生意,让大家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合作才能共赢,断链只会双输。 在这种新的格局下,亚洲各国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极具分量的《东南亚态势》调查报告,里面的数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家心里的真实想法。 最新的报告显示,当被问到谁是本地区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国家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毕竟中国的市场和投资摆在那里。 但有趣的是,当问题换成“你最信任的战略伙伴是谁”时,答案就变得五花八门了。 日本高居榜首,欧盟紧随其后,美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以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正在玩一种极其高超的“平衡术”。 他们深谙“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 既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享受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需要引入日本、美国、欧盟等其他力量来制衡,确保自己的战略自主性。 马来西亚部长那句“我们不会签署任何影响国家主权的协议”,既是说给美国听的,也是说给所有伙伴听的。 这是一种成熟而务实的外交智慧,不选边站,而是广交朋友,从各方博弈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当有的人忙着“退群”、“筑墙”时,另一群人却在用自己的方式“拉群”、“建桥”。 一条不完全依赖于华盛顿的道路,正在亚洲被悄然铺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