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莱佛“去军事化”警告背后:北约短板与补课清单 布鲁塞尔的风很硬,北约总部走廊里却更直白。斯托尔滕贝格当面敲过警钟:“大口径弹药的等候期从12个月拉到28个月。”这不是比喻,是采购单上的冷数字。 一月,前美防务分析师威廉·施莱佛在社交平台发文,俄媒也放大转述:若与中俄打高强度常规战,北约库存顶不久,十年内会被“去军事化”。数字真假各有版本,但他点的穴,确实扎在痛处。 第一处是弹药与产能。乌克兰战场把“155毫米”变成家常词。美方目标是把月产拉到十万发级别,但设备、工人、炸药配套不是拨闸就来。美国采办主管拉普兰特的话很实在:不能再指望“零库存式”的和平节奏。 第二处是供给链。稀土精炼、含锑合金、固体推进剂,都卡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工厂。欧盟推《关键原材料法》(CRMA),要把开采、精炼和回收拉回欧洲;美国动用《国防生产法》加码炸药和火工品。但芯片、光刻胶、机床的地理分布,改不了一两年。 第三处是协同。你用你的雷达,我带我的导弹——听着就拧巴。北约有STANAG、Link-16,也在做FMN和“斯特德法斯特·保卫者24”这类大演训,互操作在补课;美军推进JADC2与“协同作战飞机”(CCA),想把分散力量通过数据线拧成拳头。纸面在追,战场要验。 海空维度的压力不小。航母可用率、维护坞期,都是时间账。对面把反舰导弹、岸基侦察、卫星与地面网络串成“杀伤链”,逼你分散、分段、分波次。便宜而多的无人机群把成本曲线压下去,北约也在追产能与抗干扰,但量和价要对表。 工业底盘更是硬杠子。中国商造强、军工线可转;欧洲船坞工艺精、产能却被民船和维修占着档期;美造船与导弹总装排队久,零部件二供、三供缺人缺机。预算“达标”不等于战力“到位”,钱要落在班次、外包链和仓库周转上。 施莱佛的十年论断,是把最坏变量全叠加的极端情形。决定胜负的,更像两条曲线:一条是北约的“采购周期—维修周期—再生产周期”能否压缩;另一条是冲突节奏是否被迫升级到工业极限。前者慢一拍,后者快一拍,风险就拱上来。 欧盟内部市场委员布雷东的表态像一记当头棒:“我们需要进入战时经济节奏。”但他也承认,距离这个节奏“还有路要走”。 兵马未动,工厂先行。你所在国家的军工和供应链,补课从哪一环开刀更快见效?欢迎用身边的行业变化,给这张清单加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