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老艺术家的晚年生活时,老一辈演员的真实境况往往总让人心生感慨。你以为他们到了高龄就能安享荣华,实际上许多人年轻时并未赚下大笔积蓄,等到角色从主角变成小配角,收入反而更加有限。身为“老戏骨”,他们活成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却没能赶上演艺圈的爆发红利期。一想到这一层,好像踩进了成长的疼痛,也让人对他们的坚持有了更多理解。 牛犇老师已经92岁了,是圈内真正的“常青树”。1946年,他才14岁就踏入了演艺行业,几乎没给自己留过喘息的空间。他老了,但依旧在作品里活跃,饰演老人时颤巍巍的动作,是生活本身的笔触,不用假装,演的是自己。谈到他的代表作,《牧马人》《海誓》这些作品不仅让他获得过金鸡奖、百花奖,还真的赢得了观众的尊重。牛犇不是那种闪耀耀眼的巨星,但他好像是你身边最亲切的老邻居,平和又真实,让人说一句“这才是好的老演员”都带着底气。 说到家庭,牛犇的故事一点也不“戏剧化”,反而特别温柔。他和妻子19岁就开始相伴,婚后只生育一个儿子,生活一直温温吞吞,没有多少波澜——想想这比风风雨雨的明星八卦,更让人感触。妻子生病进了医院,他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只希望能给她一个舒适的康养环境。如果你经历过陪伴亲人治病的时光,就会懂他的心意。只是世事难料,妻子终究没能回到这个温馨的小窝。牛犇,那个在电视里总是安慰别人的老人,此时也只能被现实裹挟,独自面对清冷的日子。 很多老人都害怕住进养老院,觉得放不下熟悉的一切,而牛犇选择的却是另一条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搬进了上海的高级养老院,还乐在其中。说实话,现在上海的养老院远不是普通人印象里的冷清之地。网上数据显示,上海的养老服务已进入多元化分级管理阶段,从普惠型到高端型,房间和照护都能根据需求自选。节庆时院里也会安排活动,老人们凑一块儿唠着家常,好像重返童年抓石子的院子,这种活力和温暖,美得让人动心。 牛犇喜欢这样的群体生活,院里可以读书、看报、聊天,还能培养新的爱好,日子过得一点都不无聊。当剧组来请他拍戏,他一样风尘仆仆地赶去片场。对他来说,继续工作并不是为了那些报酬,而是源于爱好和职业习惯。就像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养花,牛犇一直喜欢演戏。和后辈一起时,他比想象中随和,甚至愿意陪着年轻人大快朵颐一顿火锅。你能感受到那种亲切吗?不是活在过去的老人,反而在年轻人的火锅盘里找到了灵感。 生活里的牛犇更加接地气。养老院允许每个人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厨房,他92岁还推着助力拖把,在微油腻的小灶台上做韭菜盒子。仔细一瞧,调味料、食材、锅碗瓢盆全堆在台面上,这画面真像我们爷爷奶奶家的一隅。有意思的是,他用半截塑料瓶子扣着剩菜,哪怕是炸糊了一点点,也绝不浪费。那份节俭,几乎成了他们的自觉习惯。或许年轻人不理解,但对于牛犇来说,每一份食物都得来不易,这种朴素的美德在如今的浮躁社会里显得尤其珍贵。 年纪大了,动作不那么利索。牛犇翻煎饺时那双颤巍的手,厨房里散落的鸡蛋、面粉,全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他不麻烦儿子,也尽量不劳烦服务人员,所有能自己动手的事都亲力亲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不肯让别人帮忙拎包,总觉得“没什么能做不了”。老奶奶的厨房也是锅碗堆满台面,毕竟要临时找个什么东西,放台面上最保险。牛犇也是这样,有时拖把找不到,就顺手当拐杖,比电视剧里的大咖还随意。 养老院的生活其实挺方便,懒得做饭,还能去食堂。偶尔自己折腾一顿韭菜盒子或者煎饺,算是给日子点个调料。要是天天三餐全靠自己炒菜,身体也得累垮——你不会想象一个九十多岁的人还能天天忙活吧?但生活里牛犇老师就是愿意坚持自己的节奏,他有倔强,但多的是生存智慧。 牛犇的儿子王侃也是演员,只是不愿意靠父亲的名气讨生活。或许你觉得他们父子很少合体,是不是感情淡了?其实不是,生活方式各有选择,牛犇尊重儿子的独立,王侃也时不时会回来看望。演艺圈竞争激烈,王侃既出演过《和平饭店》《繁花》这样的剧,也一直在靠自己努力。牛犇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过晚年,儿子也不用时刻陪在身边,这样的父子关系,既独立又温情。 有人总觉得儿女不天天守在身边就是不孝,其实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一家几代同堂”的年代了。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乐趣,晚年不再只是等待,而是继续生活、发挥价值。像牛犇这样的老人,靠着自己的方式活得从容,这才是年年的底气。未来养老院会越来越普及,也许到我们老了,也会喜欢那样热闹有烟火气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