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刮起了一股“外资抢盘潮”,引起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消费和医药板块,一些原本不起眼的小市值公司,突然吸引了多家顶尖外资机构的目光,股价表现也一骑绝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来捋一捋。 先看看安记食品这家公司,虽然市值只有不到30亿,但近日发布的中期业绩却颇为亮眼。上半年公司营收3.09亿元,同比增长8.54%;净利润1379万元,同比增长58.61%。别看这数字看起来不算特别大,可有意思的是,在它最新的十大股东榜单中,赫然出现了七家顶尖外资机构的名字,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UBS等“熟面孔”,一时间成了外资追捧的对象。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像安记食品这样“一窝外资涌入”的情况,还真不多见。这家公司属于消费板块,小市值,业绩表现稳定,或许这些特征正符合外资机构的胃口。 其实,这股外资“扫货”A股的热浪并不只局限于安记一家。据统计,目前已有不少A股小市值公司进入外资的投资视野,且集中在医药和消费两大板块。比如思源电气、双环传动等公司,被外资持股比例居然超过了24%。甚至还有因为“持股过多”触及28%的红线,导致进一步买入被暂停的情况出现。 那么,外资为什么会在最近突然大举加码A股呢?业内人士总结了几个关键原因。首先,美元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资金逐渐流向新兴市场;其次,中国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风险环境好转;最后我们A股整体估值水平比欧美市场要低不少,对外资来说,那就是一场“抄底机会”。 比如说,思源电气今年上半年净赚12亿,增幅高达四成,而其股价也应声上涨近两成;再比如宏发股份,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同样十分优异。这些稳定的业绩表现,成了外资敢于大手笔投入的底气。 除开消费和医药板块,“中字头”企业也成了外资“加仓”的重点对象之一。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中粮资本这些蓝筹大盘股早已是外资的“标配”。不过,部分小市值的中字头国企,也悄悄被外资相中,比如中化装备、中公高科等。 再来看看医药板块的表现,今年不少小市值药企成为外资增持的对象,比如塞力医疗股价涨幅超400%,海辰药业股价翻1.5倍……这些迹象表明,外资布局的逻辑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业绩,更看重它们在细分领域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不仅实际行动在增持A股,各种积极的研究报告也频繁出炉。像花旗、高盛都指出,A股的“低配”现象正在被修正,市场估值吸引力正在引来更多外资资金。从对冲基金的头寸调整可以看出,中国股市正逐渐成为国际资金眼中的“优质资产池”。 怎么看待外资“扫货”A股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不管是消费、医药还是中字头企业,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而作为普通投资者,这种外资的动作或许也能为我们投资布局提供一些启发。 对此,你怎么看?外资手笔频频落地,你会不会跟着“买买买”?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