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岁的柳宗元,写下一首七律,劝慰友人知足常乐,结尾用典巧妙,值得反复阅读!
  • 88彩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43岁的柳宗元,写下一首七律,劝慰友人知足常乐,结尾用典巧妙,值得反复阅读!

发布日期:2025-08-21 06:31 点击次数:197

公元816年,柳宗元已经四十三岁,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大半都消磨在了无尽的贬谪流放之中。十一年前那场轰轰烈烈却又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如同他生命中的一道分水岭,将他从一个意气风发、志在经世济民的京城官员,变成了一个远离朝堂中心、前途渺茫的罪臣。

这一年,柳宗元在柳州刺史的任上。柳州,在唐代是名副其实的烟瘴之地,是朝廷用以安置犯错官员的“炎方”。然而,比柳州更为炽热的,或许是柳宗元心中从未熄灭的理想与抱负,以及身处逆境却依然温厚待人的那份情谊。

在年秋天,他收到了一位卢姓友人的来信。这位朋友时任衡州刺史,衡州虽同在南方,但比起柳州,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风物人情上都要优越许多。然而,这位卢衡州在信中却大吐苦水,抱怨衡阳气候炎热,生活难耐。读着友人的信,柳宗元百感交集。他自己身处更为恶劣的环境,却反过来要劝慰境况稍好一些的朋友。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温暖而充满智慧的七言律诗,《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回信,它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他宽广胸襟与精湛诗艺的完美结合。他用短短五十六个字,巧妙地开解了朋友的愁绪,也悄然安放了自己的伤痛,展现了一位大文豪在困厄之中所能达到的人格高度。

炎方之叹

诗歌的开篇便直入主题,“临蒸且莫叹炎方”。临蒸,是衡州的别称,点明了友人的所在之地。柳宗元的第一句话,语气就非常温和,“且莫叹”,请你先不要叹气。他完全理解朋友的感受,“炎方”这个词,对于唐代的士人来说,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和排斥。它不仅仅代表着气候的炎热,更意味着与文明中心的隔绝,是瘴疠横行、风俗迥异的蛮荒之地。对于习惯了长安四季分明、文化繁盛的官员来说,被贬斥到南方,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

柳宗元没有直接反驳朋友的抱怨,更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不知足。他选择了一种共情的姿态,承认南方的确是“炎方”,但他轻轻地用一个“且莫”来作为缓冲,为接下来的劝慰铺平了道路。这种细腻的笔触,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他人的体谅。他深知,简单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唯有发自内心的理解,才能真正触动对方的心弦。

可以说,这一句“叹”,是两位天涯沦落人共同的心声。柳宗元自己又何尝没有发出过无数次这样的叹息呢?从永州司马到柳州刺史,他所经历的苦难远比卢衡州要深重。然而,他选择将自己的苦痛深藏心底,反而先去抚慰朋友的伤口。这种推己及人、以宽厚待人的品格,正是柳宗元人格魅力的闪光之处。他用最平实的话语,构建起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让友人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从而为接受劝慰打开了心门。

雁行之慰

紧接着,柳宗元写道:“为报秋来雁几行”。这一句看似寻常的写景,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和巧妙的匠心。如果说第一句是理解的铺垫,那么第二句就是劝慰的开始。大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意象复杂的符号。它们是秋天的信使,雁阵南飞,意味着北方的萧瑟和季节的轮转。同时,大雁也常常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它们能够飞回家乡,而远在异乡的人却归期未卜。

然而,柳宗元在这里却赋予了雁行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意义。他用了一个“为报”的句式,仿佛一位新闻官,在郑重其事地向朋友报告一个好消息:秋天已经来了,你看那几行南飞的大雁就是证明。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所抱怨的“炎方”,并非只有永恒的酷暑。它同样遵循着四时更迭的自然规律,清爽的秋天照样会降临。

他在提醒朋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自然界的秩序与美好是不会改变的。秋天的到来,本身就带有一种希望的象征。炎热终将过去,凉爽的季节已在途中。柳宗元没有空洞地说“你要忍耐”,而是指向了天空中的雁阵,让朋友自己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从身边发现希望的迹象。这种将人生哲理融于自然景物的手法,既含蓄又充满力量,让冰冷的道理变得温暖可感。他是在引导友人抬起头,将目光从个人的烦恼移开,去观察更广阔的天地,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远景对比

在完成了初步的劝慰之后,柳宗元笔锋一转,将视野推向了更遥远、更艰险的南方腹地。他写下了气势磅礴的颔联:“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林邑,在今天越南中南部;牂牁,则在贵州一带。在唐朝人的观念里,这都是比柳州、衡州更为偏远和恐怖的蛮荒绝域。

柳宗元在这里运用了极其夸张和险峻的意象。东边的山脉,回环曲折,像一排排锋利的兵器“戟”,充满了攻击性和危险感。南边奔流的江水,仿佛是滚烫的“汤”,暗示着致命的炎热和瘴气。这两句诗,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极限环境图景。其目的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地理知识,而是一种精妙的对比和衬托。

通过描绘这样一个“更差”的环境,柳宗元含蓄地向友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与那些地方相比,你所在的衡州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地方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参照物”设置。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时,往往会将其无限放大。柳宗元通过展现一个更为严酷的现实,巧妙地帮助朋友调整了心态,让他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处境并非最糟。这种“以退为进”的劝说方式,远比直接的道理更有说服力。它没有否定朋友的痛苦,而是为他的痛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从而在无形中消解了抱怨的强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柳宗元自身的坚韧,他所想象的苦难之地,或许正是他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艺术化投射,但他没有沉溺其中,而是将其作为开解他人的工具。

秋色之美

在展示了远方的险恶之后,柳宗元又迅速将镜头拉回到友人身边,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衡州秋景图。颈联写道:“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这和上一联的险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尽显其章法之妙。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蒹葭”即芦苇,出自《诗经》,本身就带有一种古典的、温柔的意蕴。“淅沥”是象声词,描绘了秋风吹拂芦苇丛发出的细碎声响,这声音打破了沉寂,却又更显环境的清幽。笼罩在芦苇上的“秋雾”,则为画面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这一句,声色具备,充满了秋日的凉意和诗意。

下半句的色彩则变得温暖起来。“橘柚”是南方常见的果实,秋天正是它们成熟的季节。“玲珑”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果实饱满、色泽晶莹剔透的样子。“透夕阳”更是点睛之笔,将整个画面的光感提升了起来。在傍晚柔和的阳光照射下,黄澄澄的橘柚仿佛在发光,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温馨。

柳宗元通过这一联诗,实际上是在引导朋友去发现身边的美。他在说,你不要总是盯着贬谪的失意和气候的炎热,请看看你周围吧。这里有动听的秋声,有朦胧的薄雾,有丰硕的果实,有温暖的夕阳。生活的美好,恰恰蕴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之中。这是一种劝人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也是古代士大夫在逆境中自我调适的重要方式——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找慰藉与安宁。柳宗元仿佛一位高明的画家,用诗的语言为朋友描绘出他“视而不见”的美景,以此唤醒他感知幸福的能力。

用典之妙

全诗的精华,集中在最后两句:“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尾联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典故,将全诗的情感和思想推向了高潮,也让柳宗元的宽厚胸襟和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刘琨传》,讲的是名将刘琨在北方边境孤军奋战、处境艰难之时,收到了朋友卢谌从相对安逸的江南寄来的一首诗。诗中有“想彼白水,汎其白蘋”的句子,描绘了在长满白色浮萍的汀洲上泛舟的悠闲景象。刘琨读后很不高兴,认为朋友不理解自己身处的危局,还在那里吟咏风月,于是回信表达了不满。在这个典故里,“白蘋洲畔客”指的是身处安逸环境、不解友人疾苦的人。

柳宗元在这里却将典故完全反用过来。他说,我柳宗元“非是白蘋洲畔客”,意思是我并非那个不理解你痛苦的、身在安乐窝的朋友。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朋友啊,你现在所在的地方,正是遍布着美丽“白蘋洲”的潇湘之地啊!你才是那个身处相对安逸环境中的“客”。换言之,我这个身处更艰苦柳州的人,都没有像卢谌那样不合时宜地吟风弄月,而是真诚地体谅你的心情。

在完成了这个巧妙的角色置换之后,他写下了最后一句话:“还将远意问潇湘”。潇湘,即潇水和湘水,是流经衡州的美丽河流,也是湖湘文化的代名词。柳宗元说,即便如此,我还是要从遥远的柳州,向你所在的潇湘水畔寄来我真挚的问候和关怀。这句话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它将柳宗元的人格瞬间升华了:身处逆境,却不自怨自艾;体谅朋友,却又不动声色地提醒;表达关怀,却又蕴含着激励对方的深意。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智慧!

而当我们读到柳宗元同年所作的另一首诗时,更能感受到他这种人格的伟大。这首诗是《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在这首诗里,柳宗元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在一个秋日的正午,他独自一人登上荒凉的峨山,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愁绪。他多么想向着西北方向远眺,看一看故乡长安的影子。然而,极目远望,能看到的却只是另一个被贬之地——融州。这是一种彻骨的孤独和绝望。那个在信中安慰朋友的坚强者,其实内心也充满了脆弱和痛苦。他把美好、希望和力量留给了朋友,却把孤独、荒凉和失望留给了自己。这两首诗并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首劝慰友人的七律背后,是多么强大的意志和多么善良的灵魂在支撑。

结语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这首诗,是柳宗元人品与诗品的完美统一。他以朋友的抱怨为起点,通过描绘自然的秩序、对比远方的险恶、展现身边的美好,层层递进地开解了对方的愁绪。最后用一个精妙的反用典故,在表达深厚友谊的同时,也温和地完成了劝勉。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哲理的光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承受自身痛苦的同时,仍有余力去温暖他人。

更多精彩图文:

吴伟业向往山家生活,写下一首词,语言朴素明净,如话家常,亲切有味,值得反复阅读!

吴文英追念去妾,写下一首咏物词,精致含蓄,丽字极多,你读过吗?

33岁的王绩,登上东皋,写下一首诗,五言四韵,朴素自然,建议收藏!

32岁的李商隐,落第后,连用三个典故,写下一首七绝,慨叹才华不展!

陈草庵的一首小令,幽默讽刺,直扣心弦,发人深省,值得反复阅读!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