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战争早期为啥不打精锐?泗县就是教训,20个团啃不动2个团
  • 88彩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解放战争早期为啥不打精锐?泗县就是教训,20个团啃不动2个团

发布日期:2025-07-29 07:11 点击次数:189

1946年泗县,一边是22个团出击的山东野战军,一边是固守城头的桂系2个团,打了五天四夜,水里泡、地上趴,结果城门没撬开,反倒搭进去2000多人伤亡。

这仗之后,陈毅低头写信,连连喊错:“打早了,打急了,打错人了!”

拼不过还硬上?这叫“拿鸡蛋撞铁锤”!

1946年8月初,山东野战军集中22个团兵力,挥师东进,围攻泗县。泗县是安徽与江苏交界地带的小县,却是一个战略支点。它扼守津浦路东侧,是国民党桂系部队第七军主阵地。

按当时布防情报,这地儿看似防御不强,仅驻有第七军下辖第一七二师两个团,不过是桂系“边角料”。

可实际情形却远比情报复杂。这两个团,是南宁出发、辗转淮南、专门负责防守核心交通节点的老牌战斗部队,号称“桂系炮兵带突击”,善守善打。

而出击方,虽然名义上是山东野战军22个团齐上,可是真正能参与主攻的,却只有八师调动的6个团。剩下十多个团分布于外围迂回封锁线、策应其他战场。

更糟的是,出战时间不巧,当时正值江淮暴雨期,泗县多水道,田地全淹,部队进攻水中作战,日夜湿冷。

泗县城区四周是水网平原,主干道被日军修整成可防守的土堡道路。城区外围村庄被桂军构建为立体火力点,密布机枪阵地、掩体工事、迫击炮点位。

攻势刚一起,山东部队就遭遇强烈阻击。进攻部队每推进百米,需突破两至三道火力阵地。前线侦察不全、指挥协调困难,导致攻击连轴转、但攻势被不断打断。

尤其是夜间强攻,敌军利用高地火力压制,加上地形熟悉,步步阻敌,使部队疲于奔命。而更大的问题还在后头。

由于通讯线路受水浸严重,多个连队与师部失联,战场调度极其混乱。部队在外围“封堵敌援”上虽形成包围圈,却难以形成立体突击。

这时候,桂军援军已从固镇、宿县方向快速逼近。他们并未全线出击,而是对我军外围阵地发动试探性炮击,造成山东军被迫分兵应对。

20个团“啃不动”2个团,到底卡在哪?

8月4日清晨5时整,山东野战军的南下部队近20个团,正式发动泗县战役,炮兵分布于东西南三线,试图打出“包抄合围、梯次推进”的战术态势,而敌方仅仅是桂系第七军之第一七二师的2个团。但老兵多,当兵时间平均在7年以上。

开战不到四小时,前沿突击连连受阻。

炮兵阵地因道路淹没,难以推入预定阵位,火力支援变为“近距间断式”,导致步兵攻势频频受挫。特别是西线进攻高桥村、郭庄段部队,遭遇密集十字火网,仅4小时伤亡过百。

泗县城区外围设有砖石碉堡、土堆掩体、小水渠为壕沟,桂军依托“层层作战单元”,构建环城阵地带。

东南方向第一三四团夜间强行穿越积水稻田,凌晨突入东门城脚,却因后续无援、道路泥泞而被围歼两个连。

战至8月5日傍晚,第十纵队三个团强攻北城,投入突击队强炸碉堡,但炸药包难以引爆,连续三次未能炸塌关键口门。到了夜里,桂军反扑,步兵混战至凌晨,双方伤亡飙升。

最致命的,是8月6日泗县城区反攻阶段。山东部队试图以“围三缺一”诱敌突围反包抄,可实际战果有限。因电台故障,东线两个营未能接到撤退指令被困于城西坝头,最终全员阵亡。

到了8月8日,情况进一步恶化。敌军以迫击炮反复轰击中段火线,一度造成野战指挥部后撤15公里,指挥中枢瘫痪。陈毅亲赴前线,观察战况时深感局势“人困马乏、前路无门”。

当天傍晚,陈毅电示总指挥部:“既已强攻五日仍无斩获,不如及时收兵,保住骨干。”8月9日晚,全线撤退令下达,山东野战军主力于10日拂晓开始有序回撤。

这场战役总计伤亡超过2000人,炮弹消耗空前,战斗线延绵八十里,却连泗县城门都未敲开。

陈毅在事后总结中写道:“敌虽少,但坚固难攻,诸方面准备不足,终成硬骨一块。此战误判,错在主帅。”

一仗没打赢,却打出了后面几仗的清醒!

泗县一役失败,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并非全无意义。恰恰是这场“硬啃不成”的仗,成为解放战争中战略转折的重要节点。

战后,陈毅亲笔写给中央的检讨信中,详细分析了此次失利五大原因:兵力部署不当、情报判断失真、地形掌控不足、通讯调度混乱、战术目标模糊。

毛泽东复电回应,仅一句话:“今后只能打能歼之敌,不能再打硬仗啃骨头。”

这一战略转向立竿见影。随后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全都建立在“分割围歼弱敌”的基础上,改为以强打弱、集中兵力、歼灭战术。

华野对桂系“猴子军”的判断也逐步修正,不再冒险追打顽固集团,而是另辟战术战场,专打整编74师、整编25师这类脱节之敌。

战术结构也因此调整:采用“歼灭一部、瓦解一线”的办法,通过口袋阵、引诱战、假撤诱敌等多种战术手段打“活棋”,不再正面死磕。

泗县虽败,山东野战军未元气大伤,反而警醒了“不能带着打游击的方式打正规战”的战略盲点。

不仅如此,这一战也给其他地方的解放军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其经验教训在全军推广开来,避免了更多类似教训的出现。

毛泽东的用兵哲学逐步形成一整套打法:“能打就打,打了就要歼灭,不歼灭就不打。”泗县仗虽未赢,但打出了后面胜利的清醒。

反观国军,虽然在此一地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后面的战争中再难见到这样的战果,并且败局由点及面,最终一败涂地。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