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越南战争画上了句号,随之而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比7。 七位佳丽竞相倾慕一位男士,乍听之下,这似乎是男士们的梦想乐园。 实际上,为了迅速增加人口数量,越南政府悄然默许了一种在当代社会几乎已消失的制度——一夫多妻制。 男子可纳四至五名妻子,而年仅十六岁的少女便被迫步入婚姻,孕育子女。若能生育十个孩子,便被誉为“英雄母亲”。 荒诞却曾发生。 五十年时光荏苒,那些早在十六岁便迈入母亲行列的女性,如今每当遇到年轻女孩,言辞间总是充满劝诫:“切莫步我后尘。” 01 1975年4月30日,西贡的陷落标志着越南战争的终结。 历经二十年的硝烟弥漫,越南沦为废墟之境。昔日繁华的城市化作废墟瓦砾,肥沃的农田沦为弹痕遍布的荒地,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殆尽。 位于河内郊区的福安村,在战争爆发前,共有300户居民,青壮年男子数量至少达到400人。然而,战争结束后,返回家园的幸存者仅有57人。在这之中,还有23位战士因战争致残,他们或是失去肢体,或是行动不便,难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而那些能够辛勤劳作于田间的健壮男子,整个村庄中仅剩下34位。 300余女性。 这尚不包括那些隐居在深山之中、仅靠耕种勉强度日的寡妇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的丈夫英勇捐躯,她们怀抱幼儿逃入山林,直至战争落幕才敢重返故里。若将她们计算在内,福安村的人口性别比便演变成了令人瞩目的1比9。 村长阮文德立于村口,目睹眼前一片女性聚集的景象,不禁头痛欲裂。 田需耕种,宅需建造,桥需架设,然而健壮的劳力人却难寻觅。 “人口数量稀少,国家的发展受到制约。你们村庄必须设法让适龄女性成婚,尽早生育。” 阮文德无奈一笑:“嫁给哪个?可选的男人也就这么几个而已。” 干部说:“一夫多妻。” 阮文德愣住了。 这番话听起来容易,但真要成婚,如何安家立业?婚后生计由谁承担? 干部轻挥手臂道:“政府对此细节不予干涉,一切由你们自行处置。但请记住,两年之后,我期望看到这个村的出生率实现翻倍。” 02 村里铁匠黎文强先娶两房。 黎文强,年方二十八,历经战火洗礼,幸存归来,右腿却因炮弹之伤,行走间步履蹒跚。战前,他与陈氏兰结为连理,育有一子。战事落幕,陈氏兰携幼子在家中等他归来,生活虽艰辛,却也充满了家的温暖。 村长向黎文强求助,提及村里一位丧夫三年的寡妇阮氏梅,她现抚养着两个子女,生活困顿。他询问黎文强是否愿意伸出援手,考虑将她纳入家庭。 黎文强闻言顿时焦急万分:“我连自个儿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怎能负担起娶她的重任?” 村长长叹一声,感慨道:“即便有政府的补贴,若是娶了两位妻子,每月也能额外获得20斤、不,是20斤大米的补助!” 黎文强动心了。 20斤大米,足以维系这个家庭半月之需。然而,鉴于他腿脚不便,已无法从事打铁工作,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家中四口人,常常面临食不果腹的窘境,往往是刚吃完这顿,下一顿的饭食便成了未知数。 可陈氏兰不同意。 她泪流满面地诉说道:“三年如一日地等待你的归来,结果你却要另娶他人?” 黎文强无奈地攥紧了陈氏兰的手,感慨道:“非是我有意强娶,实乃生活已难以为继。您瞧,家里的米缸已是空空如也,孩子们已连续三天未曾饱餐一顿。” 陈氏兰默默流泪。 黎文强接着说道:“在阮氏梅那里,也有两位烈士的子女,我们怎能坐视他们挨饿呢?” 陈氏兰终点头应允。 1976年春节,黎文强迎娶了阮氏梅。这场婚礼简约而朴素,村民们纷纷献上一些米和蔬菜,共摆了三桌宴席。陈氏兰端坐于主位,面色如铁,一言不发。阮氏梅则低垂着头颅,不敢直视她的目光。 黎文强手持酒杯,欲言又止,最终沉默以对,一饮而尽。 婚后,两人同住一屋。 黎文强将家中仅有的那间房一分为二,陈氏兰占据了左侧,而阮氏梅则占据了右侧。两者之间仅以竹席相隔,甚至门扉也无从谈起。 夜幕降临,黎文强投宿于阮氏梅处,而陈氏兰则独自在竹席上默默垂泪。 阮氏梅听得明明白白,却不敢出声,唯有泪珠悄然滑落。 半年过去了。 黎文强的家中,气氛犹如悬在火山口边缘,一触即发,随时可能爆发。 03 1977年,越南政府发布正式文件,宣布下调法定结婚年龄。 男18岁,女16岁可结婚。 在16岁那年,福安村的阮氏红便被迫遵从父母的意愿,踏上了婚姻的征程。 阮氏红身为家中的长女,膝下尚有三个弟妹。父亲在战火中受伤,归家后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整个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她辛勤耕作以维持生计。生活艰辛,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村中住着一位名叫黎文德的男子,年方三十二载,已娶得两位妻子,膝下共有五名子女。他遂拜访了阮氏红的父亲,表达了希望将阮氏红纳为第三位妻子的意愿。 阮氏红的父亲闻言,顿时面色凝重,语气急促地道:“我的女儿才刚满16岁啊!” 黎文德言道:“依照政府规定,十六岁即可步入婚姻的殿堂。政府对此予以批准,并且,若我娶她,每月政府还会提供补贴,你家亦可分得一部分。” 阮父沉默。 他目光扫过米缸,随后转向那几个因饥饿而面露菜色的小孩,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让我先和她的母亲商讨一番。” 母亲听闻此事,立刻泪流满面。 她表示:“红才16岁,尚且是个未成年,怎能急于嫁人?” 父亲言道:“然而,她若出嫁,每月自可得些补贴,我们家的日子亦能略为宽裕。” 母亲欲言又止,父亲却打断她道:“既然你不同意,那几个弟妹该怎么办?难道让他们都饿着吗?” 母亲不说话了。 阮氏红立于门外,耳畔传来那番话语,泪水便如断线的珠子般不由自主地流淌。 她无选择。 1977年8月,阮氏红与黎文德结婚。 婚礼虽显简朴,新婚夫妇乃至宾客皆未身着新装,新娘仍以母亲的旧衣为饰。黎文德的大房与二房均未现身,声称因病缺席,实则是不愿目睹这场婚礼。 新婚夜,阮氏红哭泣不止。 黎文德缄默不语,仅是坐在床沿,一根接着一根地吞吐着烟雾。 次年,阮氏红诞下首子。 17岁,她做母亲了。 04 阮氏红分娩时险些丧命。 年仅十七岁的她,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分娩之际,产婆焦急万分,额头上汗珠滚落,最终只得用手艰难地将孩子从腹中取出。 阮氏红痛晕了。 晨曦微露,我睁开眼,只见婆婆怀中抱着孩子,站在床边,喜悦地说:“是个儿子,真是个好孩子。” 阮氏红凝视着那名皱褶满面的幼婴,心头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 她以为生完第一个孩子后可以休息。 半年后,她再次怀孕。 黎文德言道:“政府出台的政策明确,孩子越多,补贴也就越丰厚。若是您再生几个,咱们家的日子自会越过越红火。” 阮氏红欲言又止。 她在这家中无权说不。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阮氏红宛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断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十八岁,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的诞生;二十岁,第三个生命加入家庭;二十二年,第四位家庭成员降生;二十四岁,第五个孩子降临人世;二十六岁,第六个孩子的笑声回荡在家庭中。 每次生育,她都感到濒临死亡。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产后出血不断,子宫开始下垂,腰痛难忍,以至于弯腰都变得十分困难。 黎文德不管这些。 他调侃道:“瞧那边陈家的那位,生了八个孩子,不还是健健康康的?你才六个,将来还有机会再生呢。” 阮氏红流泪不言。 在1987年,阮氏红,年方27岁,于诞下第七位子女之后,她失去了站立的能力。 她卧于床榻之上,下半身失去了知觉。医生解释道,这是由于生育次数过多,脊椎受到了损伤,或许她将终身卧床。 黎文德闻讯,久久沉默。 他未赴阮氏红处,仅门外抽烟。 大房道:“她已无法胜任劳作,继续留下只会成为负担。” “送她回娘家如何?” 黎文德摆手:“养着。” 阮氏红听后,心如死灰。 她嫁给黎文德,期望有所依靠。 未曾料想,竟沦为了一枚工具,孩子降生后,便显得无足轻重。 05 在1985年,越南政府正式颁布了“英雄母亲”这一荣誉称号。 仅需生育十个孩子,即可获得此项荣誉,同时还将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以及每月的固定补贴。 消息传至福安村,村长阮文德随即召集全村村民召开了一次紧急大会。 他站在台前,激情满怀地宣告:“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宝贵机遇!孕育生命不仅享有补贴,更荣获荣誉!哪家女性生育的孩子众多,哪家便是光荣之家!” 女人们相互注视,沉默不语。 数人兴奋热议。 黎文强言道:“我家现有两间房,若每间再添置两个,便能汇聚成十口之家。” 另一位男士表示:“在我的家庭,三间卧室,每间孕育一个新生命,足矣!” 女人们听后心冷。 她们深知,所谓的“英雄母亲”实则不过是另一种束缚。 福安村首位荣获“英雄母亲”殊荣的,便是陈氏花。 陈氏,年方三十二岁,嫁与村里技艺精湛的木匠阮文海,成为他的正室。阮文海共有四房妻室,陈氏育有四子,次室育有三子,第三室育有双胞胎,第四室则有一子,总计十位子女。 这称号该是陈氏花的。 阮文海则言:“我们共同孕育了十个子女,这样的荣誉理应属于我。” 陈氏花不平道:“我生育了四个孩子,险些丧命于产床之上,为何这些成果却要归你?” 阮文海质问:“这孩子是你生的,若非我,你怎能生育?” 陈氏花气得颤抖,终未开口。 在1986年的春节之际,村长亲自将“英雄母亲”的荣誉证书及其相应的奖金送至阮文海家中。 证书上镌刻着熠熠生辉的金色国徽,上面庄严地写着:“为国家培育十名子女,特此授予‘英雄母亲’荣誉称号。” 阮文海将证书高挂于墙壁,每当遇见熟人,便自豪地展示:“瞧瞧,我家可是英雄之家!” 陈氏花独坐屋内,目光落在那张证书之上,心中不禁涌起一片寒意。 她回想起初为人母的时光,那时她年仅18岁,分娩的痛苦如刀割心扉。 在迎来第二个孩子时,我年仅二十岁。然而,产后不幸遭遇了大出血,一度命悬一线。 在迎来第三个孩子时,我年仅22岁。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出生后便失去了气息。 在迎来第四个孩子之际,她已年届二十四,心中充满了麻木。孩子呱呱坠地后,她躺在病床上,内心空寂,毫无所思。 她32岁,却像50岁。 全身疼痛。 这张证书与她何干? 阮文海将奖金挥霍于杯中佳酿,补贴亦被他用于赌桌之上。 她依旧日复一日地早起晚归,辛勤耕作,操持家务,无微不至地照料孩子。 什么也没变。 06 政府承诺的补贴未按时发放。 福安村的村长阮文德,手持一摞文件,伫立在村口,眉头紧锁,满目忧愁。 如前文所述,每位“英雄母亲”家庭每月均可获得50斤大米、10斤猪肉以及相应的现金津贴。 这些根本不存在。 领导表示:“目前财政面临困境,补贴款项尚无法及时发放,还请村民们耐心等候一段时间。” 半年了,仍未得到。 村民们开始闹了。 阮文海愤然开口:“约定的补贴去哪了?我们家已养育了十个孩童,如今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阮文德村长叹息道:“确实是无力回天,上级不批准,我又能有何办法?” 阮文海反驳道:“你去找相关部门解决!我们为国家生育,国家总不能置之不理吧?” 村长启程离去,携带着厚厚一摞申请文件,他先后前往县府、市政府,甚至远赴河内。 每次归来,皆摇头。 如前所述:“越南历经战事,财政状况紧张,关于补贴的事项,还请稍作等待。” 这一等,就是三年。 在过去的三年间,福安村那些被誉为“英雄母亲”的她们,未曾领取过一分钱的补贴。 阮家情况恶化。 家中共有十个孩童,日复一日,他们皆需进食,然而家中储备的粮食却日渐不足。 阮文海将责任归咎于四位妻子:“难道你们不会耕地劳作?不会努力赚取生计吗?” 陈氏花愤怒得身体颤抖,愤然说道:“我日以继夜地耕作,还要忙于烹煮三餐,还要照看孩子,我还能有何作为?” 阮文海怒不可遏,挥起手便重重一击:“废物!养了这么多孩子,竟然连一顿饭都弄不好!” 陈氏捂脸沉默。 她已经习惯了。 过了10年。 07 黎文强家两房决裂。 起因是一碗米饭。 那日晚间,黎文强步履匆匆归家,腹中饥饿难耐,遂请陈氏兰为他准备餐食。 陈氏兰打开锅,米饭仅剩半碗。 “米不够,只能煮这么多。” 黎文强蹙眉道:“怎么会短缺?早上明明还有一袋米在的啊?” 陈氏兰冷嘲热讽道:“你去问问阮氏梅吧,她中午时分,拿走了半袋粮食,说是要送回娘家。” 黎文强一愣,转头询问阮氏梅。 阮氏梅垂首轻语:“家中米粮已尽,无奈只得取些应急。” 黎文强怒了:“拿米为何不告我?” 阮氏梅问:“你总不在家,我该如何说?” 陈氏兰冷嘲热讽道:“分明是她蓄意为之,意图让我们陷入饥饿的困境,以便她独占你!” 阮氏梅急道:“胡说,我没那样!” 陈氏兰怒不可遏,猛地冲上前去,一巴掌狠狠地甩了过去:"你这个贱人,不仅抢走了我的丈夫,如今竟还敢偷我家中的米粮!" 两女扭打。 黎文强旁站,不知所措。 他大喊:“住手!” 两女停步,对视喘息。 黎文强语气坚决地宣布:“粮食告罄,我得去周转一番。你们俩,别再起争执了!” 说完,他转身就走。 陈氏兰看着他背影,心寒。 她嫁黎文强,盼有所依。 他只会逃避。 她不知还要等多久。 08 阮氏红14岁女儿名黎氏梅。 黎氏梅,阮氏红生的次子,自幼聪慧过人,学业成绩优异。 阮氏红最放心不下的是她。 黎氏梅耳边,她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务必勤学不辍,将来务必避免走上我的老路。” 黎梅点头:“我会的,妈。” 然而,在1989年,黎氏梅年仅14岁,黎文德便找到她,说道:“你应当成婚了。” 黎氏梅惊呼:“14岁!” 黎文德语气轻松地表示:“十四岁又如何?等到你十六岁,便可以步入婚姻殿堂。我已经为你物色了良缘,那就是村东的阮文强,他年届四十,已有两房妻室,你将成为他的第三位伴侣。” 黎氏梅哭喊:“不嫁,我要读书!” 黎文德嘲讽道:“读书?那玩意儿有什么价值?你母亲读过书吗?不也是嫁为人妇,相夫教子?你不也如此?” 黎氏梅匆匆赶至阮氏红处,泪眼朦胧地倾诉道:“母亲,我实在不愿步入婚姻的殿堂。” 阮氏红泪流满面。 她感慨道:“我并不希望你出嫁,但你父亲指出,家庭无力负担你的未来。若你不嫁,那弟弟妹妹又该如何是好?” 黎氏梅声泪俱下,悲痛欲绝地哭喊道:“我绝不嫁,我宁愿投身劳作,赚取自己的生活!” 阮氏红无奈地叹了口气:“做工?你才14岁,谁会要你?看来只能接受现实了。” 黎氏梅泣而不语。 那晚,她溜出去,欲逃跑。 村口守着人,她被抓回。 黎文德怒不可遏,抬手重重一击:“你这是何意?竟是要让我家蒙羞?” 黎氏梅面遮,沉默。 1991年,黎氏梅16岁出嫁。 婚礼日,她沉默低头。 阮氏红卧于床榻之上,耳畔鞭炮声此起彼伏,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女儿的一生毁了。 09 1992年,黎文强家破败。 这一年,黎文强已届五十,身体每况愈下,腿脚疼痛难忍,以致步履维艰,挥锤打铁亦力不从心。 家中两室,陈氏兰与阮氏梅共同孕育了九名子女。 九个孩子每日均需进食,然而家中却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陈氏兰虽已步入四十余岁,且身体多病,但当她投身于田间劳作时,却发现自身所能耕种的土地已颇为有限。 阮氏梅投身于劳动市场,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她只能于工地上从事搬运重物的劳作,日薪微薄,难以维系生计。 孩子们饿哭了。 黎文强被困于屋内,无所事事,唯有借抽烟以度时光。 陈氏兰瞪着他,满心怨恨。 她抱怨道:“当初你偏要娶她,还说什么政府有补贴,那补贴到底在哪儿呢?如今我们连饭都吃不饱!” 黎文强沉默,低头不语。 陈氏兰紧接着感叹道:“你们瞧这九个孩子,哪个能养活自己呢?大儿子才15岁,就已经外出工作了,二儿子14岁,也即将步其后尘,这日子过得真是艰难啊。” 黎文强沉默。 陈氏兰泪流满面地说:“我跟随你二十载,育有五子,如今却落得如此地步,我真是宁愿当初未曾嫁给你!” 说完,她转身走了。 那日晚,陈氏兰整理好行囊,携着两个孩童,返回了娘家。 她说:"我不过了。" 黎文强顿时呆滞,欲追上前去,却仅迈出两步,腿间剧痛令他难以站立,终至跌倒在地。 阮氏梅扶他起身,轻声说道:“罢了,她离去或许也是件好事,少了张闲言碎语的嘴巴。” 黎文强看阮氏梅,感觉陌生。 这位女性,与他相伴已十六载,他却始终未能真正懂得她。 他知她生了他4个孩子。 他一无所知。 黎文强家散了。 福安村有多个类似家庭。 1995年,越调整人口政策。 一夫多妻制不再被容忍。 已有多处妻室的,政府不予干预,然而对于新组建的家庭,则必须坚持一夫一妻的原则。 消息传到福安村,村民热议。 有人感慨道:“早就应该如此了,一夫多妻制,实在害人不浅。” 有人感叹:“如今提起这事儿,又有什么意义呢?该结婚的都已步入婚姻,该生育的也都完成了任务。” 阮文德村长召开大会,宣布新政策。 他郑重宣布:“自今往后,严禁任何人纳娶多房,违规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台下的男人们相互对视,沉默不语。 女人们也沉默。 她们深知政策已有变动,然而,她们的命运却早已尘埃落定。 陈氏花,这位首位荣获“英雄母亲”荣誉的女性,如今已年满48岁。 她育有四个子女,如今他们均已外出谋生,家中仅剩她孤独一人。 阮文海早已对她置之不理,他日日与四房相伴,夸赞四房年轻且明理。 陈氏花独坐室内,凝视着墙面上那枚“英雄母亲”的荣誉证书,内心却涌起一股莫名的荒芜之感。 回想起18岁那年,她与阮文海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时,心中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0年后,她仍是工具。 生完孩子后,无人问津。 那晚,陈氏花毅然将挂在墙上的证书扯下,投入熊熊燃烧的火堆之中。 证书在火焰中燃烧,金色的国徽在跳跃的火光中扭曲变形。 陈氏花泪眼望火光。 她回望过去三十年,身陷于孕育生命、养育孩童、耕作田野与烹饪佳肴的忙碌中,从未有过为自己而活的时光。 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丈夫不再关心她,她还能依靠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2000年,越南正式消除了有关一夫多妻的法律缺陷。 所有现存的一夫多妻制家庭,须在五年内终止婚姻关系,仅可保留一处住房。 福安村消息传开,引起轰动。 男男女女皆慌乱。 黎文德家有四房十子。 他组织四位妻子共同商议,提出:“政府要求我只保留一个住所,你们认为该如何是好?” 陈氏花在大房感慨道:“跟随你已有三十年,育有四个子女,你竟敢将我驱逐出门?” 二房问:“我生3个,为何要赶我?” 三房说:“生了俩,我不走!” “若你们选择离去,那便随你们的意愿,而我,将坚守于此。” 四女争执。 黎文德静坐中央,缄默不语。 最终,他言道:“我留下四间房,你们三人各自拿些钱财,便可离去。” 陈氏花一听,顿时晕倒。 醒来之际,她未曾言语,便整理好行囊,携着两个孩童,返回了娘家。 二房、三房已离开。 黎文德家仅剩四口之家。 陈氏花回娘家,已50岁。 父母已故,弟弟们不愿收留。 她无奈只能在村中租赁一间简陋的居所,仅凭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 村里人看着她,眼神充满同情。 她曾风光,今凄凉。 有人感慨道:“这就是命中注定,她当初为何要嫁给阮文海呢?” 陈氏无言耕田。 她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 她只想活下去。 2005年,越南重视教育。 可福安村的孩童们,已错过了最为适宜的时机。 那些生于1980年代与1990年代的孩子,大多未曾接受过完整的学业,或是仅就读数年便中途辍学。 他们文化水平有限,技能匮乏,生活来源仅限于打散工勉强维持生计。 黎文强共有九个子女,其中唯有长子完成了初中教育,其余兄弟姐妹均在小学未及毕业之际便踏上了外出谋生的道路。 经过在工厂辛勤劳作十年,他积攒了一笔微薄的积蓄,心中萌生了回乡开设一家小店的念头。 然而,他发现自己连基本的账目都无法理顺,更遑论经营管理了。 半年后,小店倒闭了。 他重返工厂工作,余生如此。 老二,一位16岁的少女,早早步入婚姻的殿堂。她与母亲阮氏梅的命运相似,嫁给了拥有两房妻妾的男子,成为了第三房。 年方二十,她已然育有二子,却宛若三十之龄。 老三、老四、老五,三位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孩,他们日复一日地在工地上辛勤劳作,常常连续工作十余小时,然而所赚的薪酬却并不丰厚。 黎文强愧疚地看着孩子们。 是他害了他们。 他能怎么办? 起初,为了那微薄的补贴,不惜拼尽全力生育子女,然而如今,孩子虽已降生,补贴却迟迟未至,同时抚养孩子的重担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孩子,终身毁矣。 2008年,福安村离婚率剧增。 在村委会的登记簿中,短短一年间,便记录了30余对夫妻的离婚情况。 这曾难以想象。 在越南,传统观念中,离婚被视为令人羞愧之事;然而,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自四房被逐出阮文海家之后,生活似乎变得更加艰辛。 他与四房发生争执,四房抱怨道:“你先前承诺要让我过上好日子,可如今我跟随你,连一餐饱饭都难以保障!” 阮文海无奈地回应道:“确实无力回天,政府已明令禁止纳娶多房,因此我只能将你一人留在此。” 四房嘲讽道:“留我下来?难道是你不想支付那三位妻子的赔偿金,才故意留下我的吗?” 阮文海不说话。 四房接着道:“瞧你现在的样子,已近花甲之年,既无法劳作,又赚不了钱,我跟随你,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说完,她也走了。 阮文海独自一人坐在屋内,凝视着那空旷的居所,泪水突然夺眶而出。 他回想起三十年前,自己迎娶第一任妻子的那场婚礼,那时的场面何其风光。 村里人羡慕他有福气。 现在呢? 四位妻子相继离去,十个子女亦不再认他,他孑然一身,孤寂凄凉,世间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 村长阮文德进行了一番细致的统计,揭示出在1975年至2000年这段时期内,福安村共有87户人家曾实行一夫多妻制。 截至2008年,这87户人家中,已有62户宣告解散。 有的家庭因男人离世而破碎,有的因女人离异而散场,亦有的因婚姻解体而告终。 剩余25户人家尚能勉强团聚,但形势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阮文德见数字,轻叹。 他回想起1976年,政府干部曾莅临村里,号召他激励村民们践行一夫多妻制。 当时,他尚以为此乃良策,足以迅速振兴人口。 看来是灾难。 2010年,越南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河内与胡志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众多民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福安村依旧贫困。 乡间的青年纷纷涌向都市寻梦,而村中仅剩老人与孩童相伴。 黎文强年届七旬,卧床不起了,如此境况已持续多年,未曾迈步下床。 年届花甲的阮氏梅,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以此维持生计,并抚养黎文强。 她常思,此生所求。 18岁那年,她嫁给了黎文强,此后四十余载,她身为妾室,育有四个子女。然而,岁月流转,子女们纷纷离去,如今只剩下她一人,悉心照料着瘫痪在床的黎文强。 她不是没想过走。 可她能去哪儿? 家中早已空无他人,子女们亦不愿将她接回,她便只能留滞于此。 黎文强偶尔会在清醒的时刻,向她轻声道歉:“抱歉。” 阮氏梅默默干活。 对不起有什么用? 她的一生毁了。 村里像阮氏梅的女人不少。 她们在年轻时,常被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而步入暮年,则往往成为家庭负担的代名词。 孩子们难以尽孝,这源于他们自身所承受的艰辛。 那些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降临人间的孩子们,如今已步入三十有余、四十不惑的年纪,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旧在贫困的边缘艰难徘徊。 缺乏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唯有从事最基础的工作。 一些人于工厂辛勤劳作,另一些在建筑工地挥洒汗水,还有人在城市中担任安保或清洁工作。 他们的收入仅能维持个人生计,实在无力额外资助父母。 而且,众多人亦在重蹈父母的覆辙。 早年成婚,育有众多子女,却因生计所迫,难以维系,孩子们亦早早辍学,投身于劳作之中。 贫困代代传。 在2012年,河内的一所医院开展了一项针对战后女性健康状况的专项调研。 结果触目惊心。 在1970年代、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遵循政府倡导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政策而生育的女性,如今普遍饱受妇科疾病的困扰。 子宫脱垂、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这些病症在女性群体中并不鲜见,它们不仅影响着女性的健康,也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众多女性,在年过半百之际便不幸瘫痪,而步入花甲之年,便与世长辞。 阮氏红,其一例。 27岁瘫痪,活了20年。 20年来,她卧床由女儿照料。 2007年,她年届四十七,不幸因并发症离世。 临终之际,她紧紧握住女儿黎氏梅的手,告诫道:“你切勿步我后尘。” 黎氏梅泣道:“妈,我已和你一样。” 阮氏红泪流满面。 她闭眼后未再睁。 黎氏梅在芳华十六岁那年步入婚姻的殿堂,转眼间,至2012年,她已步入了三十七岁的人生新阶段。 生了6个孩子,身体垮了。 腰酸背痛,腿脚不适,子宫下垂之症,竟与她母亲当年症状如出一辙。 她偶尔会思忖,自己是否也会在47岁那年离世? 医院之医者指出,此类疾病之成因,主要归咎于过早妊娠及反复生育。 在16岁至17岁这一年龄阶段,女性的身体尚未完全成熟,若此时孕育新生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将是终身性的。 此外,若生育过于频繁而缺乏必要的休养期,极易引发诸多并发症。 这些言辞对于已经遭受伤害的女性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伤害已造成,无法挽回。 2015年,一位来自河内的记者踏足福安村,就此地战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展开了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 他采访了众多曾亲历一夫多妻制与早婚早育岁月的女性。 多数女性不愿言说。 她们轻轻挥动手臂,轻声说道:“那都是往事,不必再提。” 记者问:“你们恨吗?” 她们沉默。 经过一段漫长的沉默,有人低声感叹:“怨恨又有何益?生活还得继续。” 记者问:“政府应道歉吗?” 她们还是沉默。 最终,一位70岁高龄的女士感叹道:“请求政府道歉?那是不可能的。再者,道歉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的生命已经彻底被摧毁了。” 记者采访了陈氏花,她乃首位荣获“英雄母亲”荣誉称号的女性。 陈氏花年近古稀,身姿略显佝偻,一头银发覆盖了她的头顶,乍看之下,似乎已步入八旬之龄。 在简陋的居所内,她直面记者的提问:“你问我是否懊悔?当然,我深有感触。然而,我又能如何呢?那时的政府宣扬生育为荣,并承诺补贴,我这才选择了生育。然而,如今补贴未至,丈夫离我而去,孩子也弃我不管,我独守空屋,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记者提问:“你对当代年轻女性有什么寄语吗?” 陈氏花沉思片刻,继而说道:“切勿孕育过多子嗣,切勿为他人而活,唯有为自己而活。” 说完,她泪流满面。 报道一经发布,便在越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讨论。 众多年轻人观看后不禁感叹:“未曾想,历史长河中竟有如此往事。” 经历过女性仍沉默。 她们不愿回忆,也不愿提及。 那历史,她们心中永伤。 2018年,越公布数据。 自1975年至2000年,越南的人口规模由4500万激增至7800万,累计增长了3300万。 在这段期间,即1975年至1995年的二十年间,我国经历了增长最为迅猛的阶段,年均增长率高达2.8%。 数字辉煌。 数字背后,是女性血泪。 据不完全的统计,在过去二十年间,因早婚早育及频繁生育所致的女性死亡或残疾案例,已累计至少达20万之众。 受家庭纠纷与生活重压驱使,选择以生命终结的女性,其人数至少达到五万之巨。 因贫困与失学所困,生活难以维系的儿童,数量至少达到了五百万人。 这些数字仅是冰山一角。 伤害更多,无形。 那些幸存的女性,其身心均承受了无法磨灭的创伤。 她们对婚姻、男性乃至国家都抱持着怀疑的态度。 孩子也受影响。 众多孩童自幼便身处贫困与暴力的阴影之下,成年后,亦难以构建起健全的家庭纽带。 这种创伤,如同代际相传的幽灵,不知何时方能得以平复。 福安村的长者,村长阮文德,于2018年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五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儿子倾诉道:“我的一生中犯下了诸多错误,其中最为严重的过失,莫过于1976年所作的那个抉择。” 儿子问:"什么决定?" 阮文德感叹道:“提倡村民实行一夫多妻制,鼓励生育,本以为这是为村庄福祉着想,却未曾料到,此举竟使众多人深受其害。” 说完,他闭眼。 在儿子操办丧事之际,他发现村中众多长者均表示不愿出席。 那些往昔被迫踏入婚姻殿堂、承担育儿重任的女性,在听闻阮文德逝世的消息后,不过轻蔑地嗤笑一声,道:“这是他应得的。” 在2020年,越南的年轻一代中,鲜有人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他们身处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手握智能手机,享受着与世界同步的生活节奏。 有网友在网络上邂逅了一篇关于战后人口政策的文章,初见之下,误以为那不过是虚幻的传言。 “这怎么可能呢?16岁就步入婚姻的殿堂,还生了孩子?一夫多妻制?这仿佛是远古时代的事情啊。” “我国越南何时实施过此类政策?我对此并不了解。” 对于那些曾亲历其境者而言,这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黎氏梅,现年45岁,育有六名子女,她的身体已不堪重负。 她的长女,现年28岁,正于河内辛勤工作。 日前,孩子来电告知:“妈妈,我在网上浏览到一篇内容,提到过去越南存在一夫多妻制,以及‘英雄母亲’的荣誉,这消息准确吗?” 黎氏梅沉默,答:“确是。” 孩子问:“那你呢?” 黎氏梅打断了他的话语:“此事不必再提,已然成为过往。” 搁下电话,黎氏梅独自坐在床榻之上,泪水悄然滑落。 她从未对孩子提及个人经历。 在16岁那年,她无奈之下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丈夫的第三位妻子。她共孕育了六个子女。然而,在三十岁那年,丈夫却对她置若罔闻,不再履行婚姻的责任。 她不愿透露这些事。 在2024年,河内的一所知名学府开设了一门名为“越南现代史”的学科。 教授课堂述战后人口政策。 他言:“自1975年至2000年,越南为迅速弥补人口损失,实施了一系列激进的策略,其中包括默许一夫多妻制、下调法定婚龄以及积极倡导生育。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促进了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它们引发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生听得惊愕。 有同学提问:“教授,为何如今鲜少有人提及此事?” 教授轻声叹息,感慨道:“这段历史确实晦暗不明。政府不愿提及,涉事者亦避而不谈。” 一名同学提问道:“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女士们,如今情况如何?” 教授言道:“她们中的大多数已长眠于尘世,而少数尚存者,亦不愿回首过往。谈及那段历史,她们的眼神宛如遭遇猛虎,满是畏惧与恐慌,唯愿远避。” 学生们沉默了。 稍后,一名女同学提问道:“为何选择老虎呢?” 教授言道:“老虎曾吞噬人性命。那段历史,吞噬了她们的青春,吞噬了她们的健康,乃至吞噬了她们的人生。每当她们忆起,宛如再次遭受老虎的噬咬,痛楚难耐,生不如死。” 教室异常安静。 下课后,女学生回家询问奶奶。 今岁七十的奶奶,闻及孙女的提问,脸上瞬间泛起愁云。 她摆手道:“别问这些。” 孙女问:“奶奶,你也遇到过?” 奶奶泪流。 经过漫长的沉默,她终于轻声吐露:“十六岁那年,我步入婚姻的殿堂,育有八个子女,险些在产床上丧命。那时,你爷爷尚有两位妻子,我是他的第三房。这些往事,我今生今世都不愿再提及。” 孙女惊呆了。 她不知奶奶有过那经历。 奶奶拭去眼角的泪痕,语气坚定地提醒道:“切记,女子应为自己而活,切勿沦为他人之棋子,更不应将国家荣誉作为束缚,将自己变成生育的机器。那样的生活,痛苦不堪,犹如行尸走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