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上空四散的战机声响,似乎预示着“乌克兰”这个名字又再次浮出水面。14个国家的军机呼啸而过,普京的担忧也变得越来越切实。北约最近的一次核演习到底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所谓的“下一个乌克兰”又指的是谁呢? 当地时间10月13日,北约启动了代号“坚定正午”的核演习,持续了差不多两周。这种每年的例行操练本来没有啥特别,但这次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象征意义。来自14个国家的约2000名军人参加,出动了71架战机。虽然宣称不动真正的核弹药,但模拟核任务的训练内容,已经让俄罗斯警觉起来。北约表示,这次演习的目的是“确保核威慑的安全和可靠”,同时也是在“向潜在的对手发出明确信号”。这“信号”到底指向谁?其实不用多说,心里清楚得很。 普京没啥沉默不语,他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表示,俄方没打算攻击北约成员国,但同时也批评北约的核活动正在搅乱地区的稳定局势。他说话的语气看起来挺淡,但里面分寸感挺明确:一方面不想激怒北约,另一方面又得小心翼翼,免得别人误会俄罗斯在退缩。其实,这也符合普京长期以来的担心——俄罗斯与西方的边界越来越不稳,周边的敌意逐渐升温,而目前这个压力,正被北约一点点挤压得更紧。 北约的核演习时间选择得挺巧,刚开始几天,特朗普又放出新威胁,说如果俄乌那边的事没搞定,他可能会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这个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一旦乌克兰拿到,基本可以打到俄罗斯境内,包括莫斯科,那几乎就是在触碰底线了。普京也没含糊,直言只要美方真的这么做,俄美关系就会出问题,变得无法挽回。很明显,俄罗斯对这样的挑衅,绝不会视而不见。 在特朗普的外交思路里,动武和谈判一直是并行不悖的。最近,他在巴以问题上用极限施压促成了短暂的停火,现在又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复制这个办法。不过,这回手段更危险。特朗普想借威胁的方式,逼俄方让步,还想拉拢欧洲伙伴,巩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过,这种操作后果可不好掌控。一旦“战斧”导弹被塞进乌克兰,战争的性质就会彻底改变,甚至可能会彻底打破俄美之间那点残存的信任。 不过,除了和北约的直接对峙让人担心之外,克里姆林宫更为担忧的,是摩尔多瓦政治方向的变化。差不多在北约演习同步进行的同时,克里姆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就提醒摩尔多瓦,说他们“犯了严重的错误”。刚刚结束的议会选举中,亲欧盟的“行动与团结党”以绝对优势获胜,击败了以亲俄为主的阵营。这不仅是国内政治的一次成功,也意味着地缘政治的势头再次向西倾斜。选举刚落幕,摩尔多瓦政府就公布了新的军事战略,把俄罗斯列为“主要安全威胁”。这番表态,被莫斯科视作赤裸裸的挑衅。 要知道,摩尔多瓦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特别关键。它夹在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之间,成了欧盟和俄罗斯势力之间的天然缓冲带。而且,更复杂的是,它东部的“聂斯特河沿岸”地区,长期由亲俄势力掌控,而且俄军也在那儿驻扎着。就是说,只要摩尔多瓦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西部的战略安全就会变得更脆弱。克里姆林宫的警告,不仅是在对摩尔多瓦政府说话,更像是在向北约发出个信号:“别再往前走啦”。 这种局面,就跟2014年乌克兰的情况差不多。当时乌克兰也在“亲欧”与“亲俄”之间摇摆,最终因为一次政治抉择,陷入了战争。如今,摩尔多瓦的处境基本上在重演那个轨迹:政坛出现分裂,社会撕裂,经济压力山大,外部势力也在暗中渗透。这每一项亲欧的动作,都像是在试探俄罗斯的底线。对于克里姆林宫来说,简直像梦魇一样不断重演。 从北约的演习到摩尔多瓦的选举,再到特朗普的导弹威胁与普京的回应,整个局势都在指向一个明显的趋势:欧洲的安全格局正变得越发撕裂。北约不断通过军事演习来制造威慑感,美国以武器交易施加压力,欧盟则通过政治拉拢扩大影响力,俄罗斯则在防守中被迫反击。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安全下注,可越是这样加强安全措施,反而越容易引发不安。普京担心的不仅是导弹的威胁或北约的扩军,而是整个西方在复制乌克兰的套路,把战线一步步推向俄罗斯的门口。 看整个欧洲,北约的军事演习变得越来越频繁,规模也在快速扩大。除了“坚定正午”,还有好几场演习在波罗的海、黑海同时进行呢。瑞典、芬兰正式加入北约以后,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接触线也拉长到上千公里,这在冷战后可是头一遭。有分析说,这已经算是欧洲进入了新的“冷战状态”,而且摩尔多瓦可能会变成下一个乌克兰。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可不是枪响那一刻突然爆发的,而是在演习、声明、威胁这些环节中慢慢酝酿起来的。如今,这一幕再次在欧洲上空上演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