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中国当代史资料选编》、《改革开放史料汇编》、相关档案文献、维基百科、百度百科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98年6月的上海,梧桐叶正绿,黄浦江水静静流淌。 在这座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字再次出现在相关部门的案卷中。 这个人,就是姚文元。 距离那场轰轰烈烈的特殊时期落下帷幕,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距离他1996年10月5日走出监狱大门,也已经近两年时间。 这个曾经的"笔杆子",这个曾经能够一篇文章搅动全国风云的人,如今隐居在浙江湖州和上海,过着平静的生活。 1998年6月,当组织明确拒绝了他恢复党籍的请求后,姚文元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让所有了解情况的人都感到意外。当时67岁的他,面对人生的最后几年,心中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这个要求背后,隐藏着一个历史人物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也蕴含着他对历史记录的某种执着... 【一】从文艺青年到政治风云人物 要理解1998年的姚文元,我们得先回到他的成长轨迹。 1931年12月,姚文元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姚蓬子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经营着"作家书屋",在上海文艺界颇有名声。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姚文元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于1948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解放后,姚文元公开党员身份,协助稳定金融市场,被任命为《青年报》通讯员。 1950年,姚文元高中毕业后决定放弃报考大学,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文学理论和撰写文学评论。 根据团委安排,他进入机关工作。1952年8月24日,姚文元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卢湾区工委宣传部副部长。 1955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姚文元在《文艺报》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线》,这篇文章引起了张春桥的注意。 张春桥约见姚文元,请他每隔几天写作一篇胡风批判文章。这些文章在张春桥的影响下频繁发表于《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1957年2月6日,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教条和原则——与姚雪垠先生讨论》,这篇文章得到了伟人的赞许。 1965年11月10日,命运的转折点到来了。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这篇文章,成为了特殊时期的导火索。 【二】特殊时期的"理论家" 1965年那篇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彻底改变了姚文元的人生轨迹。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作并不是姚文元的主观意愿,而是在江青、张春桥的指使下完成的。 随着特殊时期的深入发展,姚文元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1966年,他成为中央特殊时期领导小组成员。 1967年初,他与张春桥、王洪文一起制造了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掀起夺权风。 此后,他担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姚文元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他更是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 在特殊时期,姚文元主要负责意识形态工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姚文元的文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笔锋犀利,文字雄辩,往往能够一篇文章就引起全国范围的风暴。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姚文元的文章往往代表着某种政治风向。 【三】1976年10月6日的转折 1976年9月9日,伟人逝世。这个消息对姚文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他和其他几个人的处境变得十分微妙。 1976年10月6日下午3点,姚文元接到了一份紧急通知。通知说:"根据华国锋同志的建议,兹定于10月6日晚8时在怀仁堂二楼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主要议程:一、审议《伟人选集》第五卷的清样;二、研究伟人纪念堂的方案和中南海伟人故居的保护措施。因部分文献需要改动,请姚文元同志列席会议。" 姚文元对这个通知产生了怀疑。他去找张春桥商量,但张春桥却劝他不要多虑。 张春桥说:"你为何不能参加呢,现在你不是常委,可十年前你是什么,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现在已经在政治局干了这么多年,事物从来都是发展的嘛!" 7点40分,姚文元从家里驱车前往怀仁堂。他是继张春桥、王洪文之后最后一个到达的。 被人领到东廊的休息室后,中共中央警卫局政委武健华走进来,向他宣读了中央决定。 就这样,曾经叱咤风云的姚文元,在一个普通的秋日黄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四】二十年铁窗生涯 从1976年10月6日被捕,到1996年10月5日刑满释放,姚文元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二十年。 这二十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漫长的。对于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姚文元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折。 在秦城监狱里,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1981年1月25日,姚文元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在法庭的最后陈述中,姚文元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在监狱里,姚文元的表现相对平和。他不像江青那样大吵大闹,也不像张春桥那样一言不发。 他每天读报、看书、写检查、谈认识,表现出要与反革命集团划清界限的态度。 据当时的监狱工作人员回忆,姚文元在监狱里生活规律。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白天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写材料。 在监狱里,姚文元还有一个"特殊爱好"——他经常根据报纸上的消息,向监狱方面提出各种关于国家大事的建议,并要求转达给中央政治局。 这二十年里,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中国开始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而在监狱里的姚文元,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了解这些变化。 1996年10月5日,姚文元刑满出狱。 他主要在浙江湖州和上海两地居住。政府每月拨出人民币四千元津贴改善姚文元的生活起居。 1998年6月,已经67岁的姚文元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人生最后的两个愿望。 对于重新入党的要求,组织的态度很明确——不可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已经通过决议,永远开除了姚文元的党籍。 面对这个预料之中的拒绝,姚文元沉默了很久。但他并依然向组织争取了另一个愿望…… 【五】42万字回忆录的坎坷历程 姚文元的回忆录写作,实际上从他出狱后不久就开始了。 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确实掌握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经过几年的写作,到2001年,姚文元完成了一部近42万字的回忆录。 这部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从青年时代到特殊时期结束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都有第一手的记录。 2001年9月,经过反复考虑,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准许姚文元出版这部回忆录。 但是,这个准许是有严格条件的:回忆录必须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核,不准由海外出版。 同时,组织还明确提出了"五不准"的规定: 一、不准公开没有解密的党、政、国家机密; 二、不准公开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的私人问题; 三、不准公开会引起社会争议、被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危害国家声誉的资料; 四、不准公开无法核实真伪的敏感政治问题; 五、不准公开发行。 这些严格的限制,实际上大大限制了回忆录的内容。 姚文元明白,如果严格按照这些规定,他的回忆录将失去大部分价值。 在审核过程中,姚文元的回忆录遇到了很多问题。 审核人员认为,回忆录中涉及的许多内容都属于"五不准"的范畴。 特别是他对那个特殊时期一些重要事件的记录,都被认为是不适合公开的。 经过反复修改,姚文元的回忆录仍然无法通过审核。 2002年,这个出版计划最终不了了之。对于姚文元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花费了几年时间写作的回忆录,最终还是无法与读者见面。 【六】《回顾与反思》的艰难诞生 42万字回忆录出版受挫后,姚文元并没有完全放弃。 他开始写作一篇新的回忆文章。这次,他更加谨慎,尽量避免涉及敏感内容。 经过8个月的写作,姚文元完成了一篇5万多字的文章《回顾与反思》。 这篇文章的内容,相比于42万字的回忆录,显得更加克制和谨慎。 在《回顾与反思》中,姚文元主要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自己在特殊时期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他承认自己在那个时期犯了错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损失。 据后来的一些报道,《回顾与反思》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 这些记录,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即使是这样一篇相对温和的文章,也没有获得公开发表的机会。 姚文元想要出版回忆录的愿望,反映了一个历史当事人想要为历史留下记录的想法。 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重要参与者,他确实掌握着许多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但是,历史记录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特别是对于那些敏感的历史时期,任何记录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角度考虑,姚文元的回忆录可能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应。 支持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历史真相的体现,但反对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在为过去的错误辩护。 从社会效果角度考虑,这样的回忆录可能会重新挑起历史的争议,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学术角度考虑,姚文元的回忆录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是,如何处理这些史料,如何确保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终,相关部门决定不允许姚文元的回忆录公开发表。这个决定,虽然让姚文元感到失望,但也是出于对历史复杂性的慎重考虑。 【七】生命最后的岁月 在回忆录出版计划受挫后,姚文元逐渐接受了现实。他明白,自己的这些愿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最后几年,姚文元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他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在这段时间里,他很少再提及回忆录的事情。 据了解他情况的人说,晚年的姚文元经常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了上海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自己的日渐衰老。 在这种孤独中,他或许在思考自己的一生。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再到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起伏。 2005年12月,姚文元因患糖尿病在上海病逝,享年74岁。 他的离世,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属于历史了。 新华社发出了一则不足百字的简短新闻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患糖尿病,于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岁,于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 姚文元的42万字回忆录,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份史料注定无法与公众见面。或许,这也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姚文元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文艺青年,到政治风云的中心人物,再到最后的平静老人,经历了巨大的起伏。 他的人生轨迹,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 虽然他的回忆录没有公开发表,虽然他的重新入党愿望没有实现,但是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既有光明,也有阴暗;既有成就,也有错误。如何正确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仍然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