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表示,对我的评价,别太夸大其词,也别说得太过重要。 ——庆祝邓小平120岁生日 陈杰 说起邓小平,大家总爱聊起他那跌宕起伏的“三次倒下又三次站起”的政治路,不由得好奇:他是怎么扛过那些难关的?要解开这个谜,不得不提他身为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当然,他那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关键。 比如说,碰到困难时,他总是笑嘻嘻地面对。邓小平常说,他的秘诀就是乐观,整天唉声叹气日子哪过得下去?孩子们小时候,偶尔会拌拌嘴,邓小平就甩下一句:“要吵到外面吵去!”妻子问他为啥不管管,他笑笑说,管啥呀,过一阵就好了!不管是孩子们的小打小闹,还是政治上的纠葛、压力和失败,邓小平都觉得“过一阵就好了”。他乐观地看待将来,这背后是他看待矛盾、生活和历史的独特眼光,就是觉得啥事儿都不会永远一个样。 当然了,光有乐观是不够的,说无忧无虑那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让人想到了邓小平在困难时期展现的另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坚持和期盼。当别人问他是怎么熬过那段最苦的日子的,他总是简单地回答——“坚持”。1973年他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好奇他这些年是怎么挺过来的,他还是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期盼。” 熬过难关和耐心等候,不代表就是消极逃避问题,其中既有煎熬,也藏着智慧和期盼。这就让人想到了邓小平在困难时期展现的另一种生活态度:细看、深思和权衡。大家常把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时走出来的那条小路,比作他后来搞整顿、搞改革的预兆,虽然这只是种比较文艺的说法,但他之后两次重新站出来,一次大胆整顿,一次推动众多改革,肯定跟他那段日子在逆境里冷静反思中国现状、琢磨实际难题有关。换句话说,他在思想上早已有了铺垫。 邓小平面对难关时的三种做法告诉我们,做事时碰到困难、受到打击或是陷入危机,一旦慌了神,自己就先垮了。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把事情办好,关键是要能战胜自己,既要有坚定的信心,也得有聪明才智,还得有实际行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大变样,苏联也散了伙,国际上的社会主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邓小平说,咱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不会变的,谁也打不倒我们。他的办法是:沉住气,站稳脚,不慌不忙地应对。别急,真急不得。得多冷静,再冷静点,踏踏实实做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些都是邓小平经历风浪后的实在话,也是他把这些经验变成国家发展大方向的高明之处。 在邓小平和家人的视频资料里,经常能看到他们一家子乐呵呵的画面,比如小孙子逗他玩,挠他的脚心,他则笑着揪揪孙女的小辫子。退下来后,他给孙子孙女写信,说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力了。他希望他们能学点真本事,大的本事可能没有,但小的、中等的本事总得自己去历练。这期望挺朴实也挺实际的。退休后,他表示,就想像普通人那样到街上溜达溜达,看看热闹。所以,他在上海商场里亲自给孙辈们挑了铅笔和橡皮,还感慨说:“好多年没花钱了,这次是我亲自用的人民币。”他对普通日子的这种向往,体现在治理国家时,就是能真心实意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提看法、定政策。 邓小平去基层调研时,老爱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用他们的思路提问,还爱用大白话交流。1980年他到四川考察沼气项目,到农户家就问:沼气烧壶水要多久?他还凑近火苗瞅瞅,问:这火炒腰花行不?炒过菜的人都知道,腰花得大火快炒才美味。邓小平就是想实地看看沼气火力咋样,适不适合老百姓过日子用。这么接地气的问题,可见他对老百姓的日子有多了解! 另有一次,他跑到北京前三门那边瞧瞧新盖的居民楼,结果发现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挂锁,他摇了摇头说:这都80年代了,还用铁锁看门,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嘛!进了屋,他又直奔卫生间,边看边说:想知道老百姓日子过得咋样,瞅瞅卫生间就知道了。职工下班回家想洗个澡,卫生间里总得有洗澡的家伙什儿吧。他平时说话做事都那么贴近百姓生活,所以在商量国家大事时,提出要解决温饱、奔小康这些大伙儿一听就懂、实实在在的发展战略,也就不奇怪了。 邓小平的实在,很明显地表现在他说话的方式上。他说话时很少用华丽的词藻,简单直接,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大实话,但话里藏着的意思可不简单,挺让人琢磨。小孩们问起长征的经历,他就简单地说:“跟着队伍走。”问起在太行山抗战时都做了啥,他就俩字:“耐劳。”说到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是俩字:“还行。”说话既简短又实在,毫不拖泥带水,但细细一想,说得特别到位,很有深度。看看《邓小平文选》三卷,除了少数正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大多是实实在在的聊天。大家常说,说话方式能看出一个人的思维。邓小平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透出他的性格,也体现了他讲求实际的思考方式和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说实话办实事,说起来轻松,意思也好明白,可真要把这原则从说到做一直坚持下去,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不光得明白事理,还得有胆量和责任心。特别是在摸索新道路的过程中,这种勇气和决心更是难能可贵,也更加闪亮。 1975年,邓小平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整顿,显示了他的坚定性格。他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坚定决心,耽误不得。现在不管是60岁的、40岁的还是20岁的“老虎屁股”,该碰的都要碰,哪怕面临成千上万张的批评信也不怕。在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时,这种性格更是显露无疑。领导这样一个大国,把改革当成一场伟大的新革命来推进,当然风险很大,不可能保证每一步都完美无误。邓小平的做法是,一旦看准了方向,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他经常说,没有决心和勇气,就无法走出一条新路。因此,在决定建立经济特区时,他毅然决然地用了“闯出一条血路”这样的战斗口号,既悲壮又展现了军人的果敢,蕴含了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批示中常出现“不能拖延”“拖不是办法”等词语,显示了他果断、高效的作风。他清楚认识到,搞改革开放这项新事业,不冒风险是不行的,不去尝试就不知道行不行。如果不行,改正就是了。他的原则很简单明了:对的要坚持,不够的加把劲,错的马上改,新问题出现及时解决。 这种性格和胆识,可能跟邓小平几十年来在革命道路上的经历有关,他经常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或者一支军队的领头人。在打仗那会儿,他带着一支队伍,远离大本营,去打开新局面,得直接面对情况,果断做决定,并且敢于挑大梁。所以,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就是,想往前进,不想往后退;行动起来干脆利落,不犹豫不决;遇到问题就站出来,不推卸责任。他会先想清楚,左右衡量,心里有了谱儿再做决定,这样就不会一会儿一个主意,拿不定主意。说了就要干,干了就一心一意要把事情办好。 1988年,聂卫平在中日围棋大赛里表现超群,被国家体委称为“棋圣”。隔天,他拿着荣誉证书去见邓小平。邓小平认真瞧了瞧证书,然后深沉地说:“当圣人可不容易啊!”聂卫平觉得,邓小平这是在提醒自己,做个普通人更自在。“当圣人难”,这句话里藏着邓小平一辈子的经验,显示出他对个人和历史的明白认知,也悄悄告诉我们他怎样看待自己。虽然他晚年声望极高,但他一直提醒大家,别给他加上那些不真实的荣耀。 1989年9月4日,他正式跟中央提出想退休,跟中央领导说:“别把我夸得太过,也别给我太重的评价。”“我特别怕名誉太大,感觉那会是种压力。……就请你们手下留情吧。”到了1997年1月,他生命快走到尽头时,在电视上看到了纪录片《邓小平》,旁边的人给他讲片子里的内容,93岁的他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害羞的表情。这也证明,他觉得名誉太大是负担,这话真是从心底里说出来的。 说起对自己的期望,邓小平心里其实有杆秤。1993年9月16日,他跟弟弟邓垦说:“等国家发达了,我就做个富足国家里的普通老百姓。”这话听起来简简单单,但把国家和自己、工作和私人的事儿都说得明明白白,既表达了对国家以后日子的美好盼望,又流露出他那真实又朴素的心愿。 他为国家的进步献出了巨大力量,心里头就盼着做个普通“老百姓”。这种想法,没有宽广的心胸和高远的境界是说不出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历史深情,跟他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算作中国人民的一员,心里满满的都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不相上下。两句话心心相印,互相映衬。因为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份子”,所以对祖国和人民满怀深情,怎么付出都觉得值得,能成为强盛国家的一员,他就心满意足了。这份情怀,跟毛泽东诗句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等到满山花儿都开了,她就在花丛里欢笑。” (摘自《领导智慧精选》)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