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兰封,城墙还没凉透,人还没跑远,守城部队只抵挡了三个小时就撤了,15万兵力围歼的计划瞬间落空。指挥弃城的人叫桂永清,黄埔一期出身,履历光鲜。战后,薛岳拍电报要枪决,蒸汽般的怒气隔着电线都烫手。可蒋介石却说“杀不得”,还点名背后有两位大靠山。到底是军法更硬,还是人情更硬,兰封失守的账怎么算,谁说了算? 一边是薛岳:军中败将,不杀不立。兰封不守,土肥原师团三万人逃出生天,会战成了空话。另一边是蒋介石:杀不得,这人有人撑腰。不是功过不分,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电报里没有废话,却充满火药味。到底谁的脸面更重要,军法还是派系?留下的悬念不止一个:桂永清为何三小时弃城,他此前到底战过什么仗,靠山是谁,能硬到顶住薛岳的雷霆火? 把时间往前拨。桂永清黄埔一期,北伐一路跟着大部队走,没独当一面,自然也没出大乱子。抗战爆发,他当上教导总队队长,参加南京保卫战,部队几近打光。不能全怪他,但“不可推卸”四个字贴得很牢。南京之后,残部转到开封,获批扩编为第28军,三个师,归薛岳第一战区。国军制定兰封会战,集中十五万,要一口气吃掉土肥原三万人。结果,兰封城只守了三个小时就丢了。老百姓听到“弃城”,脑子里只有一个画面:家门没锁,人影不见,敌人推门就进。士兵心里的话更直白:守不住是战,跑得太快是伤。 战后场面看着像平息。薛岳电报要枪决,军区的怒气到达南京。蒋介石同样恼火,兰封失守不是小账,但回电却按下暂停键:“伯陵,杀不得。早想动他了,可有人撑腰,如今撑腰的还不止一个。”随后,桂永清只是被免职,旋即被派去德国、英国学习,和一线抗日战场说再见。表面像把一个“问题人物”移开,风波过去,军心可稳。可暗流在底下。翻旧账就能看到:早在东征时,蒋介石立规矩,沿途不准骚扰百姓,违者一律枪决。淡水城一打下,桂永清冲进当铺,拿布料、手镯、银洋,寄回老家。人证物证俱在,蒋介石下令枪毙并通报全军。最后没执行,是有人出面求情。再看1928年改编,北伐军两个警卫团并为第31旅,归第11师。桂永清任旅长,向蒋介石推荐好友邱清泉任副旅长,结果校长派了黄埔同学李默庵。李来报到,桂甩脸子:“我已推荐人选,你来干嘛。”李默庵告状,说他无视命令。蒋介石火速免职。两次都把顶头上司得罪透了,按理说仕途该掐断。偏偏不是。因为每次关键节点,都有人托住。一位是何应钦,东征那次他求情救了命,后来又安排他去德国镀金;再后来把自己侄女嫁给桂永清,从此成了真正的“自家人”。另一位是陈诚,桂永清在第31旅时归陈诚的第11师,两人结交。抗战时,陈诚任干部训练团团长,提拔他当教育长;他犯错后,陈诚又帮他谋到海外使馆的职位,避风头。表面平静,实则人脉在悄悄铺路,让一次次失误都能化险。有人说这是欣赏人才,有人说是圈子护短。哪一种更像现实,读者心里有数。 真正的翻转在抗战结束后。照常理,初期战事里有大错、兰封弃城又添一笔,回来的职位怎么也该缩一号。结果出乎意料:陈诚出任军政部部长兼海军总司令,事务繁忙,要把海军交出去,他想到了桂永清,先让他当海军副司令,磨合一段,再把总司令的位置递上去。于是,一个陆军出身、在南京和兰封都有污点的人,赫然坐上了海军最高位。之前埋的伏笔此刻齐响:何应钦的联姻与庇护,陈诚的引荐与接力,让“杀不得”的话成了注脚。薛岳要立军法,蒋介石要稳大局,何、陈要护圈子,三条线在兰封没交汇,却在海军总司令的任命上撞了个满怀。有人拍案:这不就是派系胜过军功的范例。也有人辩解:海军需要管理和协调,未必是拼刺刀。可兰封三小时弃城的影子,怎么也照进了海军大楼。 任命落地,风波表面缓。桂永清有了新头衔,似乎翻篇。可更大的问号在后面。海军建设不是一张任命就能起飞,设备、人才、训练、预算全是硬骨头。一个从陆军走来的司令,前期战场记录并不亮眼,如何服众,是第一关。圈子里的力挺能帮上台,不能帮把船造出来。而且派系越明显,分歧越深:何应钦系与土木系在国军里本就盘根错节,桂永清同时与两边相连,看似桥梁,也可能是裂缝。任命本身像一层薄薄的油,表面光亮,下面的水却越搅越浑。有人提出意外障碍:抗战结束,百废待兴,陆海空都要钱,陆军长期占优,海军的盘子难撑;而海军要技术,不是喊口号。还有更现实的阻力:老兵眼里的司令得有“打过、守住”的印象分,兰封的三小时,会被反复提起。分歧因此加深:支持者说他懂组织、懂纪律,出国学习见过世面;反对者说军功薄、战纪差、靠山厚。和解像是一个摆设,各方都站在自己的牌桌前,没人愿意再挪一步。 话说到这儿,先替正方夸一句:能把东征、南京、兰封一路走来,还能坐上海军司令,确实有本事,这本事叫人脉管理。可反过来问一句,军队的硬标准是打仗、守城、守纪律,不是看谁认识谁。用派系把军法盖住,用联姻把战场记录抹淡,看着像智慧,听上去像把尺子换成海绵。兰封的三小时,南京的惨烈,都是写在史书上的冷字。把这些冷字放一边,只谈“杀不得”,逻辑在哪儿?如果说“杀不得”是战略,那战略就该有清楚的解释,不是“有人撑腰”。 到底是“能人就该被重用,不拘一格”,还是“军队不能拿人情当门票”?有人说桂永清懂管理,适合海军;也有人说战场纪录是硬道理。如果三小时弃城都能翻身做总司令,那军法还立不立?欢迎写下你的看法:是看结果,还是看过程?是看关系,还是看军功?你站哪一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