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训练场,草皮还留着被球鞋碾过的划痕。岘港队的古斯塔沃-桑托斯正绕着球门跑圈,他的重型身躯像座流动的城墙。旁边是越南国家队教练、韩国人金相植,正掏出手机拍着视频。传言不胫而走——身高195公分的巴西铁卫,归化手续将办妥。几个越南小球迷举着手机边录像边感叹,“哎呀,有了这个铁墙,以后还怕中国队吗?” 这种画面让我想起多年前中国队和越南队的交锋。一群顶着各种发型的年轻人,赛前还在自嘲“别又被越南干了”,赛后有的人直接低头跑回更衣室。有趣的是,那时谁都还没意识到,“输给越南”四个字会变成某种黑色幽默。 归化巴西铁卫这事,越南的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不止如此。据说河内FC的亨德里奥-阿劳霍也快拿到越南国籍,谁能想到,东南亚球场上会出现“半个巴西队”的身影?很久以前,归化是只有亚洲土豪俱乐部敢玩的把戏。现在,连越南队都端起了“进口”这碗饭。 专业角度看,归化球员确实能够起到短期内增强阵容厚度的效果,尤其是对中后场、锋线薄弱的小联盟来说。古斯塔沃五年联赛洗礼,不算高阶技术流,但在东南亚这片草地上,光靠身体优势就已经是一道“天堑”。也别小看这“纯物理外挂”,对抗能力的提升,可不是喊口号能弥补的。 站在中国球迷——尤其是老资格球迷的视角,这个新闻有点像下午两点的警报:本就岌岌可危的中国男足,又要多了一个“不好对付的邻居”。亚洲三流队这个“位置”,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要丢了。 当然,凡事得讲证据和链条逻辑。归化一名球员,然后球队整体实力瞬间飞跃? 现实没有这么直白。首先,这些外援虽然个人能力突出,但对战术执行、团队配合要求却相当高。归化政策用得好,可以成为催化剂;用得不好,不过是高价买来的“球衣模特”。看中国男足过往的归化案例,除了武磊堪堪能挑大梁,剩下那些“半桶水”、“只会用微信的洋将”,效果嘛,只能说聊胜于无。 更现实的是,中国男足这几年输得不仅仅是分数,更是人才培养的底气。当越南开始归化、泰国苦练青训、日本韩国早已体制成型,中国这边还在纠结要不要再归化一个门将、要不要让中超外援中转国籍。说直白点,归化成了“饮鸩止渴”的短平快,而青训、联赛机制才是慢工出细活。如果说归化是一张创可贴,用得过多,反倒遮住了更大的伤口。 讽刺的是,每次中国队又输了之后,总会有“不要急,归化几个高个子,解决定位球防守、头球进攻”这类声音出现。似乎纸面上的漏洞用归化包起来,就能临时遮雨。但真到天亮,球迷发现屋檐还是漏水。这场“归化游戏”,如今就连越南队也能玩自如了。按这个趋势发展,等中国队再想归化,又得只能捡别人才不要的“边角料”。 说点冷幽默。对于职业生涯半老的外援来说,越南归化有时候还挺香。给一张护照多少变成“最后一站”就业机会——球员们热身赛里还能顺便秀一把民族情怀。相比之下,中国某些球员换国籍的流程折腾到自己都不耐烦,来自足协的官僚气息隔着国门都闻得出来。 坦率地讲,这些年来中国球迷已经对归化习以为常——“归化球员只是强心针,治不了骨髓炎”。归化铁卫可能让越南队实力提升一截,但长远看,能赶超日韩,恐怕得另靠自家孩子苦练基本功。中国足坛自诩“体制优势”,但现实是人才梯队日益稀薄。三流不是偶然,掉队才是逻辑。 镜头再切回训练场,越南教练组正围着古斯塔沃讨论技战术。草皮上,有人在人行道旁用手机拍小视频,发抖音的时候标题还得加一句“以前中国队让我们忌惮,现在我们开始让中国队忌惮”。黑色幽默嘛,有时比逆转比分还要扎心。 最后,放下技术、归化、青训这些大词,我们能不能追问一句:中国队、越南队,谁最先走出“归化依赖症”?几十年后,亚洲球场上,是不是还会有中国队球迷在评论区里念叨:“什么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1米95铁卫?” 归化到底是巧药还是麻醉?你觉得中国足球,还有多少机会靠自己的土壤长出一个“硬桥铁马”?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