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闵子骞祠的兴与衰
  • 88彩
88彩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宿州闵子骞祠的兴与衰

发布日期:2025-07-10 17:49 点击次数:98

宿州闵子骞祠的起伏变迁

宿州市研究孝文化的头头,武新,直言不讳地说。

2017年7月25号,来自东三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四川、广东、安徽等地的180多位闵子后代,聚集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曹村镇闵子骞祠堂和墓地,一起寻找祖先的足迹,都称赞曹村镇的闵子骞祠堂和墓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孝祠”。

闵子骞祠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建造了,到了唐宋时期特别繁盛。不过,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它被战火给烧毁了。好在明朝初年又重新建了起来。之后,在明清两代,这里又经过了13次重建和修缮。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因为战乱不断,祠里的三百亩地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加上文革,这里又遭到了损毁。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5月,宿州市的闵子骞祠和墓被安徽省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这里才得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

祠庙就是地方有钱没钱、民俗怎么样的一个标志。民俗专家说,祠庙就像是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文明故事。祠庙作为咱们中国老百姓保存得挺好的一类古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好多宝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好东西。看看祠庙,就能知道以前的那些事儿谁对谁错;通过祠庙,也能明白咱们华夏老祖宗的家族传承。咱们中国是个老文明国家了,传统文化很特别,历史也很久远。祠庙文化嘛,是地方民俗文化里很重要的一块儿,早在几千年前夏商周那会儿就开始有苗头了,到了宋朝就慢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明清时候更是发展到了顶峰。祠庙文化的昌盛,就说明那时候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也是国家和谐、人民安乐的一个表现。

“祠堂”有两种,一种是“私祠”,另一种是“公祠”。私祠大都是像“陈氏祠堂”、“郭氏祠堂”这样的以姓氏命名的宗祠或家庙,它们都是由家族自己的人来修建和管理的。而公祠呢,通常都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名人建的,比如“闵子祠”。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的那个祠堂,它不是以姓氏命名的,而是专门纪念历史名人的,这个祠堂的修建和管理都是由官府来负责的。还有啊,那个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的闵子骞的祠堂,很多人错误地称它为“闵祠”,把他的墓也称为“闵墓”,这些叫法都是不对的,得改过来。

“天下第一孝祠”的突出特色

宿州建的闵子骞祠是最早的。根据《曲阜县志》的记录,从东汉汉章帝刘炟在章和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88年开始,人们就开始祭祀闵子并建祠。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也就是720年,闵子的神位还被供奉在曲阜文庙里。《闵子世谱》里也说,闵子历代都有祠,但闵子祠在金元时期的战乱中被毁了。

闵子春秋传下来后,建炎年间之前有家族谱书。可惜在金元战乱中丢失了,子孙后代都很遗憾。到了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大将粘没喝带着大批人马攻打兖州,孔子后人孔友端只好往南逃。这时候,闵子集的闵典跑到闵子祠商量是不是也要往南搬。他说:“孔老夫子的后代都往南跑了,咱们还等什么?”闵子祠村的闵昶却提出了搬迁的难处:“我奶奶年纪太大了,路上有个闪失可怎么办?还有庙里的祖宗牌位、家谱、祭祀的东西都得带着走,而且我现在还在当官,车马、仆人、路费都不是小数目。这仗什么时候打完?咱们的家什么时候能回去?生活费从哪里来?这些问题让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晚上都睡不好觉。”

老太太年岁已高,身体受不住路上的折腾;加上要搬动祖宗牌位、家谱、祭祀用具和行礼,还有路上各种开销,都得有足够的钱才行。这些都是闵昶犹豫不决的原因。结果粘没喝的大军突然就到了,徐州也失守了(徐州离闵子集村才30公里远),他们根本来不及准备什么。慌乱之中,闵昶和弟弟闵旭把成串的铜钱扔进了洗砚池里,仆人们抬着老太太,随便包了点干粮路上吃,护着家人慌忙逃到了黄山谷沙门寺的石室里躲起来。

战争停了会儿,他们赶紧回老家看看,结果发现树木、牌坊、祖宗牌位、家谱、书籍、家具、房子、床铺全都被战火烧没了。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一片,大家心痛得直哭。因为怕金兵又来抢,他们慌忙把之前藏在洗砚池里的钱捞出来,扛在肩上,抬着宝孺人,离开祖宗的坟,一路往九华山跑。离开家的时候,为了以后能回来重建家园,他们用朱砂在十几块砖上写了迁徙的时间和原因,然后把这些砖埋到了隐蔽的地方。闵昶、闵旭兄弟去了九华山,其他家族成员也分散到了各地,比如闵慎去了鄂州,闵修去了济南,闵聪去了徽州,闵读去了金溪,闵惠去了幽州,闵典去了抚州。要走的时候,他们悄悄约定:“咱们都是一家人,以后子孙相见,可别不认识啊。”说完,大家流着泪,咬着手臂发誓,然后分别了。真是可见战争对家族的破坏有多大啊。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闵子集以前是有祠堂的,闵子骞祠就是在金兵南侵的时候被毁了。(这段文字来自2018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的书)

出版了一本经过校对注释的《闵子世谱》第八卷。

宿州闵子骞祠是最大的一个。它在唐朝和宋朝时特别有名。唐玄宗开元五年的时候,闵子骞的第三十四代孙子闵玺被派到宿州闵子骞祠,专门负责看守祠堂和墓地,还有周围的树木。到了北宋宋真宗祥符年间,闵子骞的第四十四代孙子闵衡被封为了世袭的五经博士。然后,他的儿子闵宜,也就是第四十五代孙子,在宋仁宗时期继承了闵衡的五经博士职位。第四十六代孙子闵英,他穿着官服来祭祀。到了第四十七代孙子闵琦,也是穿着官服祭祀,这是世袭的。闵昶也是本祠里专门负责祭祀的人。

有四个人负责看管三百亩瞻祀田,其中一个是正八品的散官,其他三个是普通学生。

明朝嘉庆十九年,巡查的御史闻人铨派人去了宿州的闵子乡,实地测量了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周围的地方,插上标记定好了边界。这样确认下来,赐给闵子骞祠堂和墓祠的祭祀田有三百亩,规模非常大,是以前从没有过的。

《再修闵子祠田地记录》(包括田地位置和大小)写着:宿州的闵子骞祠有54亩地。全文是这样的:万历癸丑年秋天,我去了趟彭城,路过闵夫子祠,拜祭完后,管祠的闵可传走过来说:“最近老下雨,祠里好多地方都坏了,得修修。”我答应了,四周看了看,墙倒了几段,瓦片也掉了不少,花几百块钱应该就够了。想想这位先贤出生在这儿,得让他的庙一直好好的,给这儿增光。小坏就小修,省钱;大坏就大修,费钱。所以,哪儿坏了赶紧修,老是找官府要钱可不行。

他捐了些钱买了几十亩地用来修缮祭祀场所,每年收的粮食用来应急,由奉祀的人来管理。还给了他们一个盖了印的本子,记录每年收支的数目,防止有人贪污,方便以后查账。这个本子要由奉祀的人一代代传下去,确保不会丢失。

就是说,如果每年粮食都丰收,用不完的就存起来。过了几年,还多建了一座棂星门,看上去就像宫墙一样,把前人们没建完的都给补上了。至于春秋两季祭祀用的田地,因为早就提前计划好了,资金也充足,所以不用再多费心了。于是我把这事的前因后果写下来,再把田地的位置、四周边界和负责人的名字列在左边。

管理宿州事务的熊钟弘

写下:卖家是董恒、董世学、董天民和董世其,中间人是贾文科。这块地在黄沟崖,总共五十四亩,分成三块:第一块二十亩,第二块也是二十亩,第三块十四亩。地的东边挨着董志学,南边是大路,西边是武监生的地,北边是萧县的界,田赋都免了。

明朝成化年间,提学御史司马公垔让知州万君本花大钱重修了这里,盖了十间房和一个石门。到了嘉靖丙申年间,巡按御史苏公佑又叫知州应君照把老房子拆掉建新,建了正堂三间,东西两侧各三间房,前堂三间,大门三间,左右还有各一间小房子。大门里东边是杀牲口的地方,西边是厨房,都是三间。大门外头立着两座碑亭,面对面地摆着,还有个石门,上面挂着块匾,写着“闵子祠”。道光年间和民国元年,都照着这个样儿重修了一遍。闵子祠里头有四道院子,前头有堵照壁墙,总共有19间大殿。正堂里头摆着闵子的雕像,面朝南,留着胡子,一脸的书生气,特别有学问的样子。祠外头还有两座碑亭,周围还有110多块刻着诗文对联的石碑。

宿州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影响非常大。

宋朝的宋真宗,明朝的朱元璋和朱埭,还有清朝的康熙、雍正这五位皇上,都曾去过闵子骞的祠堂和墓地,这些事儿在古代的《宿州志》里都记得清清楚楚。最早提到这事儿的是宋真宗写的一首叫“颂闵子骞”的诗,里面夸闵子骞是个明白人,性格温和,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说他是天生的孝子,对父母兄弟的话,没人能挑出毛病来。《朱埭传》里也写了,朱埭南征的时候,还专门跑到闵子骞墓前磕头祭拜他呢。

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州何庆钊编的《宿州志》里说了,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给闵子骞赐了块“德行之科”的牌匾,并让江南的学士张廷枢送到闵子祠挂起来,还让他的后代世世代代当五经博士,守着祠和墓。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闵子骞又被赐了块“躬行志孝”的牌匾。现在,闵子祠大殿里还挂着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亲手写的那块呢。大家可能会好奇,为啥康熙的手书能挂在这儿?是不是真的呀?宿州知州俞慎在《重修闵子祠记》这个碑文里给了我们答案。俞慎是浙江会稽人,康熙四十四年他开始当宿州知州,五十年才离职,一共当了六年。他在任期间,不仅重修了闵子祠,还做了不少好事,教书育人,廉洁奉公。他还写了篇《重修闵子祠记》,刻在石头上,里面就讲了康熙皇帝赐手书的经过。

在《重修闵子祠记》里头,讲了康熙四十四年乙酉那年,康熙皇上往南走,查看河道,还去了“闵子祠和他的墓”。到了金陵以后,皇上被闵子这位老前辈给感动了,马上就亲手写了“德行之科”这四个大字,然后叫江南学政提督、后来升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的张廷枢,把字挂到祠里头。宿州的知州俞慎刚上任没多久,听说这事儿,就带着手下的大小官员,一块儿到闵子祠去迎接。当地的百姓和官员们,那叫一个高兴,都一块儿喊着万岁。可他们一看,闵子祠和他的墓,祠宇都破破烂烂的,颜色也都没了,就觉得闵子这人品德高尚,是孔门里头的佼佼者,到现在还在孔庙里头受供奉呢。刚好那时候,新任的广东巡抚范时崇路过宿州,也来拜了拜闵子祠,他就捐了钱,把闵子祠给重修了。

“品德的楷模”,就是道德的榜样。从康熙大帝亲自去“闵子骞的祠堂和墓地”参观,还亲手写了“品德的楷模”这四个大字,让管理江南教育的大官张廷枢把匾额挂在祠堂上。再到宿州的知州俞慎恭那里,这事也被传为佳话。

收到皇帝亲笔书写的东西,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大臣们对孝贤闵子非常尊敬,尊敬到了极点,这是为了树立榜样,教育并激励后人传承孝顺和贤德的思想,发扬孝贤精神。

刻上碑上的文字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第四十四年的时候

重建闵子祠堂记 俞慎 写于知州任上

皇帝在位第四十四年的乙酉年,皇上南巡查看河道,到了金陵,询问探访古代名人和贤士的遗迹。那晚他住在宿州,发现那里有闵子骞的祠堂,还有古代贤人的坟墓和故居,皇上特地写了“德行之科”的匾额,让管理江南学务现在升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的张廷枢把匾额挂在祠堂,表达尊敬,也为了鼓励大家。张大人做好了匾额,派人送到宿州,知州我,带着手下官员恭敬地迎接匾额到祠堂。我刚上任几个月,很多事情还没顾上处理,祠堂破旧,字迹模糊,我很怕因为照顾不周亵渎了圣人,连忙找人准备材料,动手修缮祠堂。大家听说后都很开心,一起欢呼万岁。张大人把大家的感激之情写成奏章上报,还说我们办事得力,给予了鼓励。但我还是很害怕,因为祠堂周围还没建墙,不能防止砍柴放牧的人破坏,这怎么能体现出皇上对贤人的尊敬呢?刚好新任广东巡抚范时崇路过宿州,来祠堂祭拜,他捐了钱,帮助我们快点建好墙。他说:“我不是觉得你办不到,只是想和皇上心意相通,一起诚心诚意地尊敬先贤。”我不敢推辞,恭敬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于是,宿州的人们都希望把这件事刻在石头上,记录下这个盛事,让它流传久远。

知州慎臣磕头禀报道:我想啊,闵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品德高尚,行为纯洁,在孔门众多贤人中是佼佼者,到现在还在孔庙里被供奉着呢!可是说来也怪,从古到今,好像从没听说过有谁记载过他的后代,还特别尊敬他们的,这似乎礼数上不太周全。如今咱们有幸碰上皇上这位仁孝文武、天赋圣明的君主,他不仅继承了唐虞和洙泗的学问传统,而且多次给闵子后代特别的恩典,让他们世袭《五经》博士的职位,以示尊崇。这次又赐了匾额,让住在宿地的闵子后代也能世代祭祀他。闵子的道德,过了上千年还能感动皇上,真是这样啊!

这真可说是天意有所期待,并且明显地在回报善行。全天下都在祭祀闵子,而只有宿州建有专门的祠堂。过去那些歌颂敬仰他的人,本来就不少,但哪里比得上现在皇帝御笔的恩泽广被,光辉灿烂得能和银河相比,与天地共存,这可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再说儒家宗师、朝廷大臣们都承蒙恩德,以此教化百姓,将来百姓们定会受到感发而振奋起来,都努力提升自己,社会风气和人心都会日渐恢复到古人的淳朴,这不正体现了圣朝培养人才、推广教化的深意吗?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官员,有幸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但我才疏学浅,写不出诗歌来颂扬这美好的时代,只能记载下赐匾的年月,以及修缮祠堂、建造围墙的缘由,让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世世代代都能敬仰皇上的恩德,这是我的职责。至于祠堂多次废而又兴,以及先贤们的遗迹,前人都已经详细记载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俞慎知州写的《重修闵子祠记》,被收进了清朝光绪己丑年宿州知州何庆钊编的《宿州志》第三十卷艺文志里。这块碑文原本刻在闵子祠的石碑上,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坏了。康熙皇帝亲手写的“德行之科”四个大字,原本十分耀眼。

到如今,那些字还挂在闵子祠的大殿里,世代相传,深深地印在了中华大地上人们的心中。

明朝时候,宿州又被设立了。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7年(1374年)开始,宿州就归凤阳府管。宿州下面有一个城坊,现在叫城关,还有7个乡和1个县,那个县就是灵璧县。这7个乡分别是:闵子乡在城北,有符离南集、符离北集、禇庄集、夹沟集、辛丰集、闵子铺集6个集市;孝义乡在城东北,有朱家庄集、桃家集、灰古集、黄疃集4个集市;闵孝乡在城东,有东二铺集、东三铺集、东四铺集、大店集、大店驿集、草寺集、蒿沟集、时村集8个集市;仁义乡在城西南,有龙山集、青疃集、石弓山集、丹城集、泥埠集、石冢集、麻冢集、白沙集、刘村集、曹市集、韩村集、孙疃集12个集市。另外,相山乡有8个集市,焕阳乡有13个集市,蕲县乡有17个集市。宿州管的县只有灵璧县一个,灵璧县又分了3个乡:中乡有楼子镇这个镇,还有6个集市和15个保;南乡有固镇这个镇,还有3个集市和13个保;北乡有陵子镇这个镇,还有5个集市和12个保。

宿州下面有7个乡,其中4个都是以“孝贤”有关的名字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闵子乡、孝义乡、闵孝乡和仁义乡。从这就能看出来,那时候宿州的人们对“孝道”观念是多么地认可和推崇。

道光十一年三月,皇上批准建一座牌坊,上联写的是:“让父母高兴有方法,孝和慕两字受称赞”,下联是:“拒绝聘礼保全贞洁,德行排四科第一”,横批写着:先贤闵子老家。这座牌坊是由当时的宿州知州周天爵负责建的。老百姓特别尊敬这座圣旨牌坊,有个说法是文官路过要下轿,武官路过要下马。

宿州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被破坏了。

宿州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在南宋建炎二年的时候,被金军的战火给毁坏了。

北宋快结束的时候,宋金打了起来,族人只好往南逃。那时候的家乡是这样的:一来,有祖宗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还有好多庙地和大家聚居的村子。二来,在家乡那片地方(就是祖宗坟墓和祠堂周围),流传着好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和当地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连在了一起,后来就成了人们说的“历史文化遗迹”或者“人文景点”。比如骞山、洗砚池、洗絮沟、晒书台、摸儿寒山、没绵贤山、两子山、姚婆山,还有闵子埔集、闵子桥、沙门寺、孝义乡、闵子乡、闵孝乡、莲花池等等。这些故事大都是讲闵子骞和他爸妈兄弟的,也有一部分是讲逃难族人的。三来,当地还有好多他们的亲戚。这些就成了以后南逃的族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共同的家族记忆。

除了闵昶和闵旭两兄弟跑到九华山外,其他闵家的分支也都分散到了各地。比如说,闵慎去了鄂州,闵修去了济南,闵聪去了徽州,闵读去了金溪,闵惠去了幽州,闵典则去了抚州。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悄悄约定:“咱们都是老佛祖那一脉的亲戚,以后子孙要是相认了,可别忘了我啊。”说完,大家流着泪,咬着手臂发誓,然后分别了。闵昶带着祖母、弟弟闵旭还有其他人,在池州九华山阳华楼南边三里左右的地方安了家,其他人就自己找路,各自逃往不同方向。由此可见,战争对宗族的破坏是多么严重啊。

公元1128年,也就是宋建炎二年三月,金兵的大将粘没喝带着骑兵飞快地占领了闵子集。他下令让金兵放火烧了闵子祠的房子,把里面的粮食、鸡鸭抢了个精光,还烧了银杏树,把闵子骞的雕像也给推倒了。就这样,宿州的闵子骞祠和墓在南宋建炎二年被彻底毁了。

从四十八代的闵昶公开始,一直到五十六代的闵祯公,他们在九华山阳华楼南边三里远的地方住了九代人。元朝和明朝打仗那会儿,九华山不太平,土匪特别多,到处抓壮丁。于是,五十六代的闵祯公就带着全家搬到了江西抚州的谢坊吴家渡,和之前已经过去的闵家人、闵典公一起住了下来。等战争打完,明朝建都了,洪武四年的时候,闵祯公和他儿子闵彦成从抚州回到宿州扫墓,但因为没带地契、官印这些证明,官府不承认,三年后他们只好又回了抚州。到了景泰二年,闵祯公去世,他孙子闵彦成带着儿子闵思政再次回到宿州,这次他们带了官印、地契、书信这些证据,官府看了之后,在天顺八年同意他们回来,还叫闵思政修坟守祠堂,重新种树。

晚清时候,宿州的闵子骞祠祭祀用的田地被人占了,祠堂的房子也坏了,坟头都变得杂草丛生。

晚清时候,宿州的闵子骞祠祭祀用地被人占了,祠堂的房子也坏了,坟头都变得杂草丛生,具体细节说不全了。不过,有两篇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能证实闵子骞祠在宿州被毁坏的情况。

光绪十五年,宿州的州长何庆钊编的《宿州志》点注本第464页上写着:“关于先贤闵子祠归还产业的事情,详细记录了设立祭祀人员的情况。”

附加说明:

从闵子被赞誉为“真孝顺”开始,宿州就有了几个以他名字命名的乡,比如闵乡、孝乡、子乡,后来孝乡和子乡又合并了。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就像日月挂在天上,江河流向大地,不会因为先贤的墓在济南、东昌还是范县就有所改变。像闵家这样有德行的家族,肯定会出很多杰出的人,他们熟读《诗经》《尚书》,和和气气,孝顺长辈,让人想起闵子那温文尔雅的样子。可是光绪四年戊寅,我庆钊上任后,竟然有闵继汤、闵贯五这些人,因为盗卖祠堂财产打起官司,真是在礼乐之堂上闹笑话,还伤了亲戚间的和气。难道是因为世道变了,连先贤在天之灵也不知道了吗?

检州有个古庙,早些年在元朝初期被战火毁了。到了明朝成化年间,知州万本重新盖了起来,后来万历年间的知州又修了一次。巡案御史划了三百亩田作为祭祀用,到了嘉靖十九年,知州刘用锡又申请修缮了一番。每年春天和秋天,选在仲丁日祭礼之后,官员们都会去祭拜,用的祭品是少牢。这些祭祀的规矩都清清楚楚记录在案。可惜后来咸丰年间又遭了兵祸,庙里的人都流离失所,只好把庙里的二顷零七亩地,连同武延出等四十多家的地一起拿出来。闵宪廷虽然名义上是祭祀的人,但具体情况有没有记录清楚就不得而知了。庆钊告诉武延龙他们,恳切地劝导大家要尊敬先贤。

三年内,每亩地大家凑六十串钱,用来祭祀,三年后这些钱会全部退还。大家都点头同意,交回了五十三张当票,丢了的就算作废。还规定,祠田以后永远不能典当或卖掉。闵宪廷在祠堂西边种了七十四亩地,还占了西边五间宅基地,但都只能在十年内使用,到期后要全部归还祠堂。另外,还要再选祀生来管理。从光绪五年开始,学官们春秋两季都会来继承管理,祠堂也慢慢得到了修缮。到了光绪十三年丁亥,十年期限到了,选出的祀生经过儒学审查,闵贤正祠在州城北七十里,墓在祠堂西边的晒书台,还有一座行祠在州城东关,总共三处祠和墓。

请求让闵庆馀接替闵广习的位置,闵宪伦接替闵尚德,闵献礼接替闵绍训。这个请求得到了巡抚陈大人的批准,并上报给了上级部门复查。复查结果显示,闵广习是在道光十三年接替了闵升堂的职位,闵尚德是在道光二年接替了闵从尧的职位。现在,闵庆馀接替他曾祖父闵广习的职位,闵宪伦接替他曾祖父闵尚德的职位,都符合规定,可以继承。但之前巡抚常大人批准闵绍训入祠共事的事,并没有上报给上级部门备案,所以闵献礼接替闵绍训的空缺这件事,就不能再增加了,就不用再考虑了。除了州里会另外申请颁发执照外,希望闵家的子孙们都能崇尚孝道,努力提升自己,不辜负皇上重视道义、尊重贤才的盛典。这样,闵家的祠堂产业和准许继承的事,就都能顺利办理了。能被记录在这里,真是太幸运了。特此记录。

俞清翰,他是清朝乙酉科的拔贡,写了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民国九年的,名叫“重修先贤闵子祠记”。碑文里讲了民国九年时,大家砍树卖钱,费了好大劲才重修好闵子祠的事情。

附加说明:

重建闵子祠记 清乙酉年选拔人才俞清翰写

古代圣贤闵子,品德高尚,功劳流传千古,他在孔庙中享有祭祀,全国各地都有祭祀他的庙宇,尤其在他的墓地所在之乡,人们更是怀念不已。春秋时期,闵子本是鲁国人,后来住在宋国的相邑东边,现在县城北边七十里处就有他的墓,这确实是真实可信的。后人因为他的墓建起了祠堂,但不知道具体从哪一年开始,碑文上遗留下来的宋朝和明朝儒家学者的修复记录,还能数得过来。到了清朝,对他的尊崇更是隆重。负责祭祀的人世代都是五经博士,闵子的纯正品行真是感人至深啊。以前我曾驱车北上,去参拜那座祠堂,却看到围墙倒塌,破败不堪,让人无法肃然起敬。我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修复它的志向,但只因俗事繁忙,又经历了社会大变革,百姓生活困苦。筹集资金十分困难。到了民国九年,也就是旧历庚申年,夹沟乡的乡董牛维岳本着崇敬之心,想要谋划重修。他让清瀚负责地方财政,两人多次商量,决定砍伐树木来修缮祠堂。县长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让牛维岳主持此事,还请来武春华做助理。他们计算了要砍伐的树木数量,卖了多少钱,然后召集工匠准备材料,日夜赶工,从夏天开始,到秋天结束,只用了六个月,祠堂就修好了。

翻看老县志,说那座祠堂有三百亩圭田,专门用来每年修缮维护。但时代变了,这事儿现在谁也说不清。现在修缮祠堂,靠的是林木的收益。山林对生产真的很有帮助。你登上山坡四处看看,祠堂东边,骞山环绕,林业兴旺。那里树木茂盛,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而且木材多,能满足常年的祭祀需求。树木长得好,还能扩大闵子祠的规模,让它更壮观。现在造林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一开始计划周全,好好利用,对地方财政也有好处。不只是晒书台旁边、洗絮沟边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闵墓松风这一县的风景。真希望和县里的人们一起好好计划这事,也向闵家的贤良后代表达敬意。所以我就拿起笔,把这事儿记了下来。(见2012年9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孝圣闵子骞》第54-55页)

宿州闵子骞的祠堂和坟墓在日军侵华战争和文革期间被毁坏了。

从晚清到中华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宿州的闵子骞祠遭受了严重破坏,很多房子都变得破破烂烂。1938年5月24日,按照农历是四月二十五日,宿县的闵贤集被占领了,日本军队闯进了闵子祠,抢走了祠里的祭祀用品,还砸坏了祭祀碑和记事碑,就连道光十一年立的“圣旨牌坊”也被炮弹打中了。

1938年5月24号,日本军队占领了宿州的闵子骞祠庙。

解放后,国家碰上了连续三年的天灾,到了1958年,古台寺里供奉四配十哲的“夫子庙”有12间房子的屋顶塌了;还有道光十一年皇帝赏的闵子骞祠牌坊,它的柱子也断了。村民们就把“夫子庙”的石墙、石块,还有牌坊上断掉的石块,都拿来建水库的节制闸了。现在,闵祥民家里还留着一块闵子骞祠牌坊的石块,上面的字还看得清清楚楚:大清道光辛卯年某月。

1966年底发起“破除四旧”运动时,宿州的闵子骞祠遭到了严重破坏,瞻祀田里的建筑也大都被毁了。

已经建好了一大半。

在明朝嘉靖18年(也就是1539年),钦差大臣杨瞻写的“闵子冢牌”被砸成了两块。到了2017年11月,闵子祠村的村民在挖东西时发现了它。虽然上面的字大部分都被破坏了,但专家们还是努力地把剩下的字都给认出来了,并且把这些字记在了《曹村镇志》的第70页。现在,那块碑还立在闵子祠的中殿前面,继续被风吹雨打,一点点坏掉。另外,还有19块记录重修事情的碑和110多块写诗赞美闵子骞的碑,也都全毁了。闵子骞祠两边各有6间厢房,祠西边的“文雅学堂”有6间房,但因为房顶塌了就拆掉了。闵子祠门口有座石门,大殿前还有康熙四十四年宿州知州余慎捐建的“德行之科”碑,大门左右有讲嘉靖年间宿州知州应照建祠的碑和御史闻人铨的碑,大门正前方还有堵影壁墙。骞山上还有亭阁,闵子骞墓前有祭祀台和四口香炉,还有一些石人、石马什么的,现在都找不着了。闵子骞的父亲闵仲宾的墓、母亲的墓,还有汉代的闵贡墓等200多座汉墓,也都被铲平了。

真让人生气的是:原来长在闵子骞墓旁边的那30多棵快有两千年历史的松树,竟然被当时村里的干部给砍了,然后卖给山东省烟台市的造船厂,当作造船的上等材料,换了三台潍坊出的四轮拖拉机,说是要用来让村里农业机械化。从那以后,宿州八景里的“闵墓松风”这一美景,就再也没了。

现在的宿州闵子骞祠里,有14间明朝中期的老房子。文革那会儿,有个姓闵的老人家,他把祠堂大门锁得紧紧的,自己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大锤子,用祖宗传下来的话警告大家,说要守护祠堂。“谁要敢迈进这祠堂一步,我就跟他没完!”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坚持,闵子骞祠里的这14间明朝中期建筑才没被破坏,一直保存得很好。

改革开放以后,宿州的闵子骞祠和墓得到了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同时也被合理利用了起来。

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对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上心,正因为这样,宿州的闵子骞祠和墓才得到了保护。

请闵子74代孙闵繁宝当文物管理员,照看宿州的闵子骞祠和墓。1994年,埇桥区文化局考查后同意,觉得闵繁宝有文化基础,又喜欢这份工作,就让他来管。闵繁宝不图钱,也不在乎不能外出打工赚钱,他专心负责祠和墓的保养、管理、接待客人、搜集历史资料和发掘损坏文物等工作。从1994年开始,政府就给他发补贴,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

1998年5月,安徽省政府把宿州市的闵子骞祠和墓列为省里的第四批重要文物保护地点。他们还发了文件,明确了要保护和控制的地方。早在1995年10月22日,宿州市政府就有个叫宿政(1995)75号的文件,说闵子骞祠和墓等四个保护地点得划清保护范围和建筑不能乱建的地带。文件上讲,这个保护范围大概是300亩地,东边到206国道西线,西边到洗絮沟往西20米,南边到村里那条沟往南20米,北边到闵子墓北边再往北100米。另外,保护范围外,四周再各加500米,是建筑得小心的地带,不过京沪铁路东边就只算50米,北边到宿州市碳纤维厂南边的沟,南边到么庄,这块地大概600亩。

要想建好项目,得先有规划。我们特地请了清华大学的范红教授、台北清华大学的萧东轩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的颜廷君教授、上海同济大学文旅建筑设计院的邵征博士,还有岭南园林(广东东莞)建设有限公司的专家,让他们多次来闵子祠和闵子墓考察。大家聚在一起开了好几次闵子孝文化研讨会,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我们一起制定了《闵子故里——中华孝文化园》的旅游项目规划。这个规划经过当地政府和专家们的多次讨论,最后我们主要听了邵征博士的意见,也参考了岭南园林公司的一些看法,在2018年2月3日确定了最终的规划建设方案。到了2018年3月,安徽省规划局和文化旅游厅都批准了这个规划,它还进了国家财政部的3ppp项目库呢。

闵子骞祠里头的两棵老树,被评上了安徽省首批名木。2014年8月12号,安徽省绿化委员会发了个《通知》,公布了省里头第一批名木和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单。这里面,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名木有138棵,500年以上的老树有616棵。闵子骞祠那两棵,一个叫“闵柏”,一个叫“闵公孙”,都上了首批名木榜。这些名木古树啊,就像林子里的宝贝,大自然的亮点,特别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说起来,“闵柏”这棵树,据说有2500多年了,高17.3米,胸径1.56米,传说是闵子骞亲手种的,所以叫“闵柏”,到现在还长得绿油油的,特别旺盛。后院还有棵银杏树,也是2500多年了,高13米,胸径1.21米,也是闵子骞种的,大伙儿都叫它“闵公孙”。

《闵子世谱》里说了这么一件事:1128年春天,金朝的大将粘没喝带着好多兵往南打,到了宿州的闵子骞祠,把院子里一棵13米高、一米多粗的大银杏树给烧了,烧得几乎不剩啥了。后来,人们开始叫这烧剩的树干“闵公孙”,说是先祖树。过了几年,这朽木上又长出新枝,叫父辈树。再往后,父辈树上发的枝又长了新枝,这就是孙辈树。所以,这树就有了个文雅的名字——“闵公孙”。

2017年7月,宿州市政府把一个叫“闵子骞的传说”的民间故事,列为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负责传承这个故事的代表性人物是文史作家武新坦。

2018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认定宿州市埇桥区的曹村镇闵子祠村和闵贤村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即“千年古村落”。

2019年3月30日,宿州市的闵子祠热闹非凡,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全国闵氏宗亲联谊会在这里一起办了场“纪念闵子骞2555岁生日家祭大典”。来自五湖四海的180多位专家学者、闵家后人参加了活动,还当众念了篇“闵子祭文”。

2016年6月30日,安徽省的副省长张曙光和宿州市市长王启荣,带着20位省市领导来到闵子祠考察。2019年4月2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共中央委员刘玉殊等14人也亲自到闵子祠和他的墓地进行调研。到了2021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郑珊洁,在宿州市委书记杨军的陪同下,赶到闵子祠进行考察,并对《中华孝文化园》旅游项目的规划提出了赞同意见。刘玉殊还特别强调,闵子祠和墓地得好好保护,维修时要保持原样。要在保护的同时利用,利用的同时也不忘保护。

曹村镇的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华孝文化园—闵子骞老家”这个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从2021年起,为了和美乡村的建设,我们对住在闵子祠和墓地周边的闵西自然庄的101户人家,还有那边300多位闵姓村民,以及么庄的100户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计划。前期工作都做好了,比如问大家想不想搬、新房子怎么建、征用地块、还有付征地款等等。

2020年6月28日,宿州市埇桥区的中华孝文化园PPP项目顺利招到了负责商业运营的公司。这次中标的公司是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和江苏中和永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枫韵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一起合作。这个项目是宿州市埇桥区的第一个文化旅游类PPP项目,也是区里旅游项目里的一个重要成员,更是埇桥区的重点工程之一。

这个项目坐落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曹村镇闵子祠村,是符离生态旅游大道上一个重要的游玩地点。预计总共要花6.38亿元左右来建,用的是DBOT模式,一共要合作15年,建2年,再运营13年。建设主要是围着闵子祠来,往南往北扩,南边到水泥厂,西边靠着京沪铁路,就在现在的206国道两边。重点是传承闵子骞的孝心文化,把文化、历史、生态、旅游休闲这些元素都结合起来,建一个有传统孝心文化、还有埇桥特色的生态旅游园,好让埇桥的居民有更多的地方去旅游休闲。现在正忙着准备成立项目公司,一切都按规矩,稳稳当当地进行着。等建成了,这个中华孝文化园肯定能成为宿州又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这座城市是个重要的文化、休闲和旅游的好去处。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