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时说: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注定了国军失败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倾巢而出,气势磅礴地向延安发起攻击。至3月18日晚,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地率领队伍主动撤离。翌日,即3月19日下午,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成功占领了延安。国民党在夺占共产党昔日根据地之后,便着手大造舆论,开展政治宣传,以期提振士气。直至8月7日,载有宋美龄女士的“美龄号”专机于延安的简易机场降落,蒋介石将军信心满满,携夫人同至延安,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蒋介石以自嘲的口吻向随从人员言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曾邀请毛泽东莅临重庆,今我赴延安回访,遗憾的是,毛泽东并未邀我,实乃我擅自造访。 他渴望一窥这神秘之地的真面目。毋庸置疑,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无法与对手毛泽东面对面。 胡宗南为讨蒋介石欢心,急于营造氛围,便将《东方红》中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篡改为“中国出了个蒋中正”。当蒋介石骑白马以国家总统的身份巡视延安,欢迎的群众在国民党组织的引领下,高声齐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延安顿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蒋校长神采奕奕,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并对众官员连声赞许“好好”。然而,在这光天化日之下,竟然闭眼演出这场戏码,演员们心中无底,而观众却似乎颇为满意。这真乃历史上一桩奇闻。 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众星拱月般的簇拥中,逐一巡视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著名地点。 蒋介石终于踏入枣园,目睹了他对手毛泽东的居所。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与普通百姓无异、破败不堪的窑洞,门窗均由未经油漆的陈旧木料制成。蒋介石示意随从先行入内查看,随从回报:“校长,洞内墙壁剥落,其中有一张由榆木钉制的老旧床铺,以及一张高低不平的榆木桌。”蒋介石随后亲自步入洞内,环顾四周。 蒋介石漫步于庭院间,目光落在了一架纺车上,遂询问:“这设备是何所用?”胡宗南回应道:“由于我军围困,此地物资长期短缺,听闻此纺车乃毛泽东亲自操作以解决生活所需。”蒋介石蹲下身来,随意拨弄了几下,怒气冲冲,面色铁青。 “你如何回答的?”农夫笑着说:“我说,因为吃了那些东西会让人屁股难受。”这或许不是蒋介石期待听到的回答,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蒋介石站在延安残破的小城与那些近乎原始的窑洞前,心中不禁震动。他难以置信,更无法想象,毛泽东如何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如此强烈的斗志?中共又是如何在这极端环境下发展壮大,成为今日这般强大的力量?他们究竟如何能在全国战场上指挥军队与政府军对峙?又是如何在这简陋的桌面上,将文章写得既锋利深刻又文采横溢?他观察得十分细致,提出了诸多疑问,而随行的胡宗南等人却无法给出满意的解答。 蒋介石抵达延安后,所见所闻皆令其深感震撼。抗大以及政府机关的所在地,无不呈现出简陋、陈旧、低矮的窑洞风貌,生活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若非牌匾指引,实难辨识此地为何种场所。 于抗大校园内,蒋介石目睹共党的黄埔军校仅是几间简陋的窑洞式教室,设施简陋,缺乏完善的教具。教室内的黑板仅以木炭灰涂成,蒋介石轻轻一触,手指便留下清晰的印迹。学员们坐在小凳子上,在露天礼堂中聆听授课。蒋介石得知许多共军高级将领曾在此求学,沉默许久后,感慨地说:“论及硬件设施,我方的黄埔与中央军校不知远胜于此多少倍,然而真正懂得作战之人却愈发稀少,各位,这又是为何?”身旁随行人员面面相觑,无人敢答,亦无人能答。 他瞥见一张小凳子,遂亲自试坐其上。不料 小凳过于低矮,他险些失去平衡,险些跌倒在地,场面颇为尴尬。宋美龄与蒋经国见状,急忙上前搀扶。 于坡地之巅,蒋介石目睹了广袤的土地被悉心开垦。有人向他提及,即便毛泽东、周恩来亦常身临田间,朱德、彭德怀亦频繁躬耕陇亩,董必武、任弼时亦能挥动纺车,而359旅旅长王震更率部拓荒。延安自产之粮食与蔬菜,已大 致能够自给自足。这些他不愿听闻却又亟欲了解的讯息,令他面色凝重,神情严肃。 蒋介石深受触动,他目睹了延安那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却见证了这里顽强生命力的展现,以及持续至今的坚韧毅力。相较之下,国军中的战士们,无论是饮食还是住宿,条件几乎都要优于毛泽东百倍。 胡宗南为迎接蒋介石莅临延安,费尽心机,不辞辛劳。他将蒋介石日常所用的脸盆、澡盆、马桶、钢丝床,以及各式西餐用具和厨师等,悉数空运至这片贫瘠之地,以期赢得蒋介石的欢心。 蒋介石并非为了这份逍遥而来,他在焦虑中度过了一夜。翌日,他便离开了这令他心绪不宁的所在。这不仅是蒋介石生平的首次,也将是唯一一次踏足延安。 不得不提,蒋介石在延安目睹的一切,如刺在背,令其信念动摇,心怀失落,心理防线开始崩溃,士气低落,这无疑加速了国民党的溃败进程。 此后,历史的车轮循着毛泽东所规划的轨迹滚滚向前,国共两党间的对抗愈发激烈,国军防线全面崩溃。转瞬三年,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神伤,被迫撤退至台湾。在离去的最后一刻,他感慨万分:“前往延安,成为了我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也注定了国军的败局。” 此外,尚有一事须得补充:胡宗南于三月二十五日的拂晓抵达延安,他发现了毛泽东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胡宗南至延安,形势如同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实属无奈。奈何!奈何!”据此推断,他断然未曾将这封棘手的信件呈交给自己的校长过目。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轻松谈笑间,戏谑着他的对手,旁观着他们的覆灭。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之际,对彭德怀言道:“蒋介石对延安的进攻,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待一年,最多不过两年,我军必将重返此地。”历史果然如这位世纪伟人所预言般展开。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于撤离延安整整一年又一个月零三天后,成功收复了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