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6440亿日元的消息,真的让人说不出是震惊还是无语。日本外务省这么多年扔出这么多钱,专门搞什么“形象工程”,很多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钱到底用到了哪去了,有多大影响。说白了,这就是日本在用钱,一点点地在世界各地抹掉自己当年侵略者的标签,把自己重新包装成什么“正常国家”“受害者”,甚至还想让别人忘记那些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 咱们要明白,日本这套操作其实已经搞了很久了。早在二战结束以后,他们就没有一天停止过给自己洗白。日外务省作为正式机关,每年大把预算,甭管谁上台都这个路子。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大家认为现在的日本跟曾经的日本帝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他们已经“反思”,已经“和平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把受害者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扣——你看现在每提到核弹,那就是苦大仇深的样子,但你别问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的问题,他们立马装聋作哑,或者拿几句“历史太复杂”糊弄过去。 那这钱到底是怎么花的?咱也不说那些晦涩的技术名词,简单点讲,这几千亿日元基本就三大方式:一是在海外设立各种“窗口”,比如啥“日本之家”“文化中心”“交流基金”,明面上是搞文化传播,实际上骨子里是做外交渗透,把亲日的观点灌输给当地社会。你去欧美大城市,伦敦、洛杉矶、圣保罗什么的,全有他们的点,专门负责输出日本文化、推广日语,还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参加论坛、展览什么的。总之目的很明确,培养一批亲日派,把国际话语权往自己这边拉。 二就是操作媒体。你想啊,全球那么多媒体,日本专门拿出大头预算——每年几十亿日元起步——培训媒体人员、组织记者参观日本、甚至直接资助部分媒体。只要能在国际上发点对日本有利的声音,他们就慷慨解囊。这种不是只针对西方主流大报,还包括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网络红人什么的,培养出来的这批人发布文章、推特、油管视频,说书都替日本说话,引导舆论风向。你说这事影响大不大?咱中国网友前几年扒出来那些被日本外务省资助的大V,还没全部曝光呢。 第三个就是学术渗透和亲日人才培养。每年数十亿日元,专门送到全世界各地的大学、研究机构,弄什么日语教育、历史研讨会、日本研究项目,还办奖学金吸引留学生和年轻精英。你别小看这些措施,时间一长,这批人回到自己国家就成了桥梁和纽带,关键时刻发表个公开信,为日本说句公道话,轻易就能影响很多人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日本社会的好感度。日本这套“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比硬来强多了,很多人还巴巴觉得他们“开放”“友好”,其实都是被潜移默化洗过脑的。 那这么夸张的投入到底有效果吗?其实你回头看这几年日本年轻人的表现就懂了。现在日本本国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怎么知道历史真相,对二战、南京大屠杀、慰安妇这类历史基本没概念,有人问起来直接一句“那是以前人的错,跟我没关系”,甚至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为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你说这是不是被官方长期灌输后产生的结果?再看看世界上那么多亲日言论,有多少其实是被渠道、被话术引导的?这才是真正厉害的地方。 而且,日本没把所有钱都用在大场面上,他们在细节上格外“抠门”——但也格外“专业”。哪些国家最关键,就多投点资源;哪些群体最容易带动话题,就重点培养。你去翻预算,像日语教育、舆论培训、社交媒体推广、信息战研究,全都有专门细目。甚至到了最近,都开始为应对所谓的“虚假信息”搞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监控,生怕被别人曝光黑历史。比如排放核污染水这个事儿,他们也大手笔花钱去做全球外宣,硬是把自己的排海说成“科学、无害、有贡献”,那你说普通人看到铺天盖地的宣传,还能分辨多少真假? 说到数字,有人可能还没概念。6440亿日元,人民币算下来大约313亿,美元就是43亿,够中国中小城市一年财政支出了。这钱砸在国际传播和历史洗白上,远比他们处理核污水的花销还多——你就能看出来日本政府头脑里到底什么才是“核心大事”。人家核污水那是硬成本,赚不到啥好感,他们更在乎的是国际“形象”这个软资本。有了“好形象”,以后谈判有底气、投资能拉来、旅游有客流,就连二战责任、领土争端都能左右舆论。“软实力”带来的红利,远比一锤子买卖重要多了。 咱得说,客观讲,日本政府在战略传播这块是真的钻研。他们不是拍脑门乱花钱,各类蓝皮书、年报都写得清清楚楚,目标细分,进度考核。哪个年度出哪些项目,有无新热点,怎么应对中国和韩国在慰安妇、历史问题上的外交攻势,怎么突破美国舆论壁垒——这些都布置得细致入微,一步不拉。而且他们一旦发现哪些方法“见效”,后续立马加码,把资源往有空子的地方补充。不是说光买几个广告、办几个展览就完事了,是连生态、舆论、学术、年轻人全搞系统性排布。比起那些老派硬广,现代信息战、碎片化传播才是真正有影响力。 可能有人要说,既然钱花这么多,效果是不是主要体现在海外?其实国内也是深受其害。你看日本自己,不仅是历史教材压缩得只剩干巴巴的几句话,有些学校和老师干脆只教一笔,甚至推行“后历史”碎片化灌输,让学生对整体历史慢慢没了概念,只记住几个画面、几个情绪。比如只强调广岛长崎的惨状,或者用一些“日本传统文化”的元素代替历史批判,搞得年轻人对自己祖辈干过啥坏事都不关心,只想着如何“走出去”,如何追求“和平”“包容”,完全脱离了现实感,也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在历史问题上痛骂日本。 但对我们中国来说,这些就是记忆战。日本以外务省为平台,带头搞一次又一次“记忆废墟”,就想让全世界都忘了他们曾经做过的坏事。我就问,现在中国人能不能忘?咱们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心理麻木?这不仅仅是对先辈的背叛,更是在割断自己与民族的根。没有历史记忆,民族凝聚力都会散掉,你想想,14亿人能被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凝聚起来,靠的正是这份鲜活的历史。你要是让这些都被日本那套“后历史叙事”一点点侵蚀掉,未来谁说日本没错、谁胳膊往外拐,就能引导一大批人一起自我麻痹。 说白了,日本这套洗白战略一方面确实很老道,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无懈可击。毕竟历史是真相,是血写的,不是几千亿日元花出来就能从地球上抹掉。有些事情你能拖一时,但拖不了一辈子。现在世界还在觉醒,网络信息越来越透明,日本不管怎么宣传,都会被一代代中国人、韩国人、其他受害国的人持续揭发。咱们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有责任守住对历史的记忆,不要被对方的软刀子磨掉了棱角。 再说了,日本不是只凭一己之力运作这摊子事,他们还常常和西方大国背后配合,比如美国媒体、欧洲智库,经常给他们提供跳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花这么多钱,并不是全在自己国家花的,而是通过全球网络,配合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实现一波又一波历史淡化。所以我们不能只看明面上的对外宣传,要明白整个话语系统其实是联动的,只要我们自己不坚守自己的底线,就很容易给对方钻空子。 归根结底,历史不能忘,记忆必须守住。日本外务省这套花钱换形象的把戏,不会让丧失正义的过去变成什么“新常态”。我们中国人不能为对方花钱洗白买单,更不能眼睁睁看着后代被这些“亲日派”影响到头脑都糊涂。钱可以花,但真相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继续批判、讲真话、守记忆,日本撒再多钱也抹不掉那些血写的事实!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钱买断的。日本能花这么多钱洗白自己,我们更要加倍捍卫自己的历史和民族记忆。这才是对先辈、对自己、对未来最大的负责!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