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严格依照权威信息源(官媒占比超过80%)撰写,结合最新的动态和历史背景,保持中立的立场。结尾附加了参考资料。 德国国防体系重要成员克里斯蒂安·弗罗伊丁最近证实,德国计划在7月底前把数百枚远程导弹运送给乌克兰。具体型号和射程暂未透露,不过这个“数百枚”的规模,已经让俄罗斯感到压力。 德国这次提供的导弹绝不是简单的防御装备,相关官员已经公开表示,就是要让乌克兰具备攻击俄罗斯纵深目标的实力。德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从原本的犹豫和防守,变成了明确的进攻导向,支援策略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德国现在决定放宽对乌克兰的军援限制,背后有几个原因。俄乌冲突陷入僵局,乌克兰前线压力越来越大,德国在西方阵营中需要展现更坚定的表态,以配合整体对俄战略。这批先进导弹到位后,乌克兰有机会打击俄军后方关键目标,无疑增加了俄军后勤和纵深的风险。距离莫斯科不远的战略地带面临打击可能,俄罗斯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提升防空和反击手段,报复行动或许更加猛烈,地区安全局势会变得更加紧张。 战场规则被改写 德国这三年来对援助乌克兰一向步步为营,尤其在“金牛座”巡航导弹的提供上,柏林一直显得举棋不定。 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在历史包袱和现实风险双重压力下,高调支持进攻性武器很容易引起争议;普京早就提醒过,提供“金牛座”导弹等同于直接参战。 今年形势有了明显变化。德国主要反对党基民盟的领导人默茨公开表示,将不再对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设置射程上限,并特别提到“盟友们也在转变态度”。政策放宽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目前德国声称将提供“数百枚”远程导弹,同时并未透露具体型号,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在战略上保持模糊。如果外界关于“金牛座”导弹的推测属实,前线态势或许会出现重大转折。 这型导弹拥有500公里射程,能够打到莫斯科周边地区。配备的480公斤钻地弹头,可以击穿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还能命中埋藏30米深的地下目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它的突防实力:在40米以下的超低空巡航,让雷达几乎难以发现,而在5米以内的打击精度就像“外科手术刀”般精准。俄军事专家直言:“这简直就像为乌克兰开通了一条通往莫斯科的直达死亡快车。” 德国政策转变的背后,反映出北约战略共识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防御支援”到现在的“远程打击能力”,西方的目标已经从“牵制俄罗斯”升级到“削弱俄罗斯。” 莫斯科的反应既迅速又果断。德国一透露要提供导弹,俄外交部马上把他们列为“俄罗斯的敌人”。俄军总参谋部也明确警告:如果导弹进入乌克兰,德国本土的军工企业就会成为合法的目标。 俄军现在开启了“钢铁暴雨”攻势。7月8日到9日夜间,俄方动用728架无人机和13枚导弹(当中还有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了乌克兰11个城市,这一夜的打击数量刷新了自开战以来的纪录。 这次持续了7个小时的轰炸不过是前奏。美国《纽约时报》预计,到2025年秋天,俄军可能会一次性派出超过一千架无人机执行任务。 产能的快速提升为俄军增强打击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天竺葵自爆无人机的产量已经提升到之前的7倍,而俄罗斯还引入了外国劳工,扩大军事工业的生产规模。《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俄方正致力于把月产量提高到5000架,以确保全年有6万架无人机的库存。 俄军的打击目标都很具有策略性:乌克兰西部的北约弹药库、军工厂和战备仓库都被列为重点攻击对象。 7月9日,位于日托米尔的奥泽尔尼空军基地受到联合攻击,俄军使用了Kh-101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个基地有30个坚固的机堡,停机坪上堆满了西方的物资,成了消耗战中的理想目标。 俄军的战略目的很清楚,一方面是想消耗乌克兰的作战潜力,另一方面也是试图让西方不断补充资源。通过乌克兰的战场,俄方也在耗损北约的兵器储备和雇佣兵中的精锐力量。 英国《泰晤士报》提到,乌克兰的上层人士信心正逐步减弱——普京不会让步,想要谈判必须由乌克兰接受提出的要求。 地缘博弈再洗牌 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政策也迎来了戏剧性的变化。7月1日,美国国防部刚刚宣布暂缓部分军援,理由是担心美方库存消耗过快。仅仅过了一周,特朗普就突然改变态度,批准向乌克兰提供防御性武器,同时提出“由北约全额支付”的新主张。 特朗普这套新方案透着生意人的逻辑:美国把武器卖给北约,北约再掏钱买下来,最后分给乌克兰。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接点破:“这就是做买卖,本质没变。” 在实际操作中,美国的实力明显跟不上脚,暴露无遗。给乌克兰提供的10枚“爱国者”导弹,乌方坦言只能应对一次大规模空袭的拦截需求。 美国向盟友寻求帮助,要求德国出售一些库存的“爱国者”防空系统,费用由美欧共同承担。德国总理默茨虽然表示会考虑购买“爱国者”,但也强调对乌克兰的援助已经达到了极限。 军援方式的变化反映出美欧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德国更倾向于直接提供武器,而美国则更喜欢用“代金券”的方式。莱茵金属公司在乌克兰建起了坦克工厂,还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新玩法:德国政府先期支付,战后乌克兰用矿产资源来还款。有俄罗斯网友愤怒地表示:“德国这是在重演1945年的老路!” 外交领域出现了些微妙的变化。7月1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吉隆坡难得地会面,这可是三年来的首次。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也发出信号:乌克兰有可能在年底之前实现停火,但前提是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都得参与其中。 不过,当德国导弹逐渐逼近莫斯科时,外交的空间似乎迅速变得狭窄起来。 前线的俄军已经接到紧急指示:靠近边境的弹药库得加紧深挖掩体,S-400防空系统也在整夜保持对西方天空的警戒。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俄军自己拥有“口径”巡航导弹,射程高达2000公里,但却因为500公里范围内的德国导弹压力,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的部署。 随着导弹交付,战场局势说不定会发生变化。作为普京极为重视的“面子工程”和俄军南部前线补给线的克里米亚大桥,眼下遭遇了实际性的威胁。乌方推算,如果刻赤海峡通道被切断,俄方运输成本会涨到原先三倍。莫斯科周边的沃罗涅日导弹库、卡卢加卫星站等关键设施,这回也被乌军收入射程之内。 德国所谓的“书面保证”实际上形同虚设,就像纸巾一样不堪一击。英国刚把“风暴阴影”导弹交给乌克兰后,乌军很快就袭击了罗斯托夫的俄军征兵办公室。这一次,德国在导弹型号上玩起模糊处理,实际上是有意掩盖、暗中操作。 特朗普曾声称“24小时内搞定冲突”,但实际上局势却不断升级。7月10日,他预计在14日会发表“重要声明”涉及俄罗斯问题,佩斯科夫回应说:俄方正仔细研究他这些话里的“所有细节”。 乌克兰的战场逐渐变成了武器试验场和战略消耗的结合体,一方面俄罗斯的无人机产能快速提升,同时西方远程武器也突破了红线。德国的“金牛座”导弹和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武器同时亮相,战争的逻辑已经超出乌克兰平原,直指大国的战略底线。 特朗普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系统,但相关费用由“北约”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