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福成获释后终于说实话,他拒绝单独起义从不是抗拒变革,而是放不下卫立煌的知遇之恩,这份坚守让人动容
  • 88彩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周福成获释后终于说实话,他拒绝单独起义从不是抗拒变革,而是放不下卫立煌的知遇之恩,这份坚守让人动容

发布日期:2025-11-25 00:01 点击次数:98

周福成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拥有东北军纯正血脉的第53军能够在嫡系部队林立的远征军中占有一席之地,本身就是个异数。

而且,第53军还是远征军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全副美式装备的一支部队。这个待遇,连很多嫡系部队都未能享有。

凭什么?

难道就凭着53军军长周福成那一颗明光锃亮的大脑袋吗?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周福成心里很清楚,在派系林立,互相之间吞并不已的蒋系部队中,53军能够存活下来,并且还能保留东北军的纯正血脉存活下来,是有多么的不易。

确实,当抗战进入到1944年的时候,抗战初期东北军的7个军中,仍能下辖两个东北师,并且大部分军官仍然是原东北军的老底子的部队,也只有53军了。

那么,周福成究竟有何本事,不仅能在夹缝中获得生存,并且发展的还不错呢?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时任53军116师师长的周福成跟着53军军长万福麟一路抗战,一路南下,直至参加了武汉会战。

严格来说,53军在武汉会战中打得并不好。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东北军自丢了东北后,处处寄人篱下、处处受人排挤、处处遭人白眼儿,心气儿早就没了。

打仗,靠的就是一股精神。没有了精气神儿的部队,哪怕装备再好,也打不了胜仗。

其二,东北军到了南方,水土严重不服。

在武汉会战期间,53军非战斗减员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战斗减员。上至军长万福麟,下至普通一兵,都深受其害。

当然,水土不服的并不只有第53军,西北军各部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可人家打的就挺好。

因此说,53军在武汉会战中的糟糕表现,虽然有客观因素存在,但主观上的精气神儿不足是其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其三,作为老军头出身的万福麟有保存实力的念头,因此每战也不肯尽心尽力。

但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

终于有一天,在陈诚和日军双重压力下,逼急眼了的万福麟“雄起”了一把。

1938年10月,日军波田支队逼近阳新,驻守在这里的第53军无路可退了。再往后退,就要退到武汉去了。

既然无路可退,那就拼吧。

土匪出身的万福麟虽然以善打“滑头仗”著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玩儿命。一旦真的把他逼急了玩起命来,那还真不是个善茬。

当然,53军也不莽撞,采用的战术也很巧妙,那就是在每一地只打一天。

打完一天后就撤退,在下一个地点接着再打一天。同时,把部队分散成小股,不断向波田支队侧翼、后路出击,搅的波田支队是日夜难安。

打着打着,把波田支队打急了。你们不是可以利用山高林密的掩护屡屡出击吗?那我就用燃烧 弹来对付你。

可波田支队失算了。

此时虽是10月,可是树林之中湿气仍重,这把火根本就没放起来,反倒造成了山林之中烟雾弥漫,更加给53军的小股部队的出击提供了掩护。

就这样,第53军在阳新与波田支队一连打了近一周的时间才不支撤退。

这一仗,53军的损失很大,其130师在战后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相对于其他非嫡系部队,东北军的编制是很大的,一般每军都下辖4个或3个师,像第53军,在全盛时期下辖6个师。

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军的番号被大量取消,编余的部队只能编入到其他部队中去。

可如此一来,那些一心想要吞并其他部队,壮大自己势力的人就眼红了。

武汉会战爆发前,53军本来下辖第91师(原西北军)、130师和116师。可在武汉会战爆发不久,91师就被85军以配合作战的名义要了去。

从此之后,这个师再也没有回归53军的战斗序列,就这样被汤恩伯吞并了。

万福麟 图片来自网络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由于在会战中暴露出的部队指挥机构重叠的问题,部队内部开始精简指挥层级,取消了兵團、军团和旅。

而此时,万福麟担任的是第26军团长兼53军长的职务。

军团这个指挥层级被取消后,万福麟就被安排到了第20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军长职务由116师师长周福成接替。

万福麟对这个有职无权的集团军副总司令没啥兴趣,不久就调到重庆担任闲职去了。

万福麟被调走后,周福成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他可是见证了第53军由下辖6个师的超 级军、下辖3个师的甲种军,一直到今天,变成了下辖两个师的乙种军的整个过程。若不及时抱上一条粗腿,恐怕53军的番号能否保住,还是个未知数。

1940年2月,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被调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第20集团军随之也调至第6战区。

到了陈诚的辖区,周福成心中更为害怕。

众所周知的是,陈诚吞并其他部队的吃相,是蒋系部队中尤其难看的。若不及早应对,恐怕53军的番号就要毁在自己手里。

好在周福成在陈诚面前多少还有一点儿关系。

周福成和陈诚都是保定系的。只不过陈诚毕业于保定8期炮科,他是毕业于九9期步科的。

所谓“和尚不亲帽儿亲”,事到如今,脸面啥的都不重要了,保住自己的实力才是重要的。

在被调入第6战区之后,周福成立即对陈诚输诚。

而陈诚呢,一是看在周福成是保定同学的面子上,二是看周福成这么懂事,主动带着一个军愿意投效“土木系”,这不比吃相难看的从周福成手里把部队吞并过来,要强上太多了吗?

于是,第53军在1940年2月之后,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陈诚“土木系”中的一员了。

1943年春,第53军由湖南调往云南弥渡、蒙化地区,加入远征军作战序列,仍隶属第20集团军指挥。

按理来说,第53军已经成为“土木系”的一员了,其他土木系将领就不应该再打周福成的主意了。不然,这岂不成了“窝里反”了吗?

可在“土木系”中,为了权势,你争我夺,甚至逼死人的事情也不罕见。

如11师副师长胡琏把战功显赫的11师师长叶佩高逼走;

如18军军长方天把18军副军长老将罗树甲逼走,害的老将军后来惨死在日军手中;把18军参谋长梅春华利用职务之便偷贩私盐的事情捅到老蒋身边儿,让罪不至死的梅春华被气头上的老蒋给毙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呢,就看周福成不爽。

那么,在周福成没得罪霍揆彰的情况下,霍揆彰为何要对周福成动手呢?他难道不知道53军已经投效了“土木系”吗?

这件事儿说起来话长。

1944年4月,为了加强中国驻驻印军的实力,由阙汉骞代理军长的第54军空运印缅战场。

按照空运序列,54军的14师和50师当先,随后是阙汉骞带的第54军军部,之后是叶佩高的198师。

可不料,14师和第50师到达后,史迪威表示,只要兵不要官,阙汉骞和他带的54军军部全部要打道回府。吓的阙汉骞赶紧让还未空运的198师停止空运。

如此一来,54军吃了大亏,由下辖3个师的甲种军就剩下一个198师了。

远征军司令官卫立煌没办法,只能从宋希濂11集团军的直辖部队中抽调第36师,又从黄杰第6军中抽调预2师配属给54军。

可阙汉骞心中仍然不爽。

第36师是宋希濂的基本部队,预2师又是陈明仁的基本部队,跟“土木系”都没有关系,他指挥起来总是觉得不那么顺手。

阙汉骞遇到的困境让霍揆彰动了心思。

霍揆彰可是第54军的首任军长,第54军又是“土木系”中排名第2的部队,他又岂能让这支部队吃亏?

因此,他就对53军动了心思。

图片来自网络

刚开始的时候儿,霍揆彰做的还不太过分,只是经常性的扣留配发给53军的装备。

可不料,有一次卫立煌在视察视察53军的时候发现,53军的重迫击炮对不上数,就问霍揆彰是咋回事儿?

霍揆彰还能咋说?只能说还在库房内,没来的及发给53军。

久在戎行的卫立煌又岂会不知霍揆彰那点小心思?就下令,立即把这批重迫击炮交给53军。

那么,卫立煌为何会对第53军这么关照呢?

说来也简单,就是卫立煌想在远征军中培养一支自己的基本部队。

自从被免去1战区司令长官之后,卫立煌就一直在重庆赋闲。14军虽然是他的基本部队,但远在山西,此次就任远征军司令官,他也无法把14军调到滇西战场。

在蒋系部队中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指挥官每调到一地,都要把自己的基本部队带去。不然,对部队的指挥就将失灵。

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那桂系的第7军和第48军就要到5战区去。薛岳担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那粤军的第4军就一定要跟着去。

甚至像俞济时这种2流人物,在调离74军之后,也想着要把他的基本部队58师带走。卫立煌虽然也是嫡系将领,但属于嫡系中的杂牌儿。在滇西战场上的11、20两个集团军的司令官和一些军长,那可都是毕业于黄埔1期的,哪个也不是善茬,本领都大到可以通天,指挥起来并非那么顺利。

只有第53军,虽然挂着一个“土木系”的名儿,但实质上仍然是“土木系”的杂牌,仍然遭到排挤。若能在他们落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定会获得他们的感激。

事后证明,卫立煌的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在高黎贡山之战、腾冲之战、龙陵之战中,53军都非常卖力,其战功远超第54军。

这下子,霍揆彰更加不满了。

在他看来,此役过后,第36师和预2师定会调走。因为这两个师属于宋希濂和陈明仁的基本部队,岂能长时间的呆在第54军?若这两个师被调走,那54军岂不成了光杆?

如果在这个期间,往53军身上泼一些脏水,把53军撤编,正好可以把53军的130师和116师纳入54军,54军立刻就会恢复完整的战斗力。

于是,霍揆彰就捏造事实,向蒋氏报告:

“查第53军军长周福成,116师长赵镇藩、副师长刘润川、130师师长王立寰,均系东北军余孽,腾冲作战不力,应予撤职查办,组织会审,所遗各部队分拨各部队补充空额,以充实力。”

很显然,霍揆彰这是要一棍子把53军打死。

尤其恶毒的是,他的目的在这份捏造事实的报告后半段中表露无遗,那就是要吞掉53军的两个师,以弥补54军被驻印军吃掉的那两个师的损失。

蒋氏看后,觉得这个事儿有些蹊跷。

以他对“土木系”将领们的了解,这件事儿备不住又是那些吃相难看的“土木系”将领耍的花招。

蒋氏就责成卫立煌处理这件事。

毕竟,这属于远征军的事儿,理应由远征军司令长官处理。

卫立煌也没客气,找到霍揆彰就开门见山。53军的战报,是由第20集团军的总部报告长官部的吧?

之前你每次汇报都说53军每天前进多少、歼敌多少、缴获多少,都表明53军是作战有功的。

如今你又举报53军作战不力。如果你现在所说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你之前所报战功是虚假的。

虚报战功应该受到何种处分?你应该清楚吧?

霍揆彰蒙了。

是啊,前后截然相反的关于53军的战报都是从第20集团军总部上报的。

这说明了什么?

要么说明霍揆彰昏庸没用,要么说明霍揆彰心怀嫉妒、陷害整人。

霍揆彰被卫立煌怼的哑口无言。

随后,卫立煌把真情上报蒋氏。

蒋氏还能说什么呢?以他的精明,又岂会不知这是霍揆彰在背后捣鬼?

他也只好对卫立煌说,“既然查无其事,那就算了吧。你不要把这件事儿告诉53军。”既然要扶植53军,卫立煌就要把事情做到底。

此事过后,卫立煌把荣誉2师拨给53军,使53军成为了一个下辖3个师的甲种军。

但卫立煌仍不放心,就把53军从第20集团军调出,改隶宋希濂11集团军。

卫立煌不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这件事随后就被130师师长王立寰知道了。

从此之后,53军上下对卫立煌感恩戴德,发誓要拼死作战,以报卫立煌的栽培之恩。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胜利后,53军先是调到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并于1946年4月下旬回国驻防广州。

1946年6月,53军以海运北上秦皇岛,隶属保定绥靖公署。

1947年4月,53军由华北战场调往东北战场。

7月,周福成升任第8兵團司令官兼第53军军长并主政嫩江省,担任沈阳防卫任务。

1948年10月,周福成升任沈阳守备兵團司令官。

辽沈战役后期,蒋军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53军副军长赵镇藩、王立寰环等人纷纷劝说周福成起义。可均遭周福成拒绝。

不能说周福成拒绝起义是他个人的昏庸,仍对蒋家王朝抱有幻想。

周福成虽然不是什么聪明人,但肯定不蠢,不然也不能在派系林立、兼并成风的蒋系部队中存活到现在。

他之所以不肯起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感念卫立煌的栽培之恩。

因为当时卫立煌正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若在此时起义,岂不是给恩人上“眼药儿”吗?

可如果卫立煌在沈阳表示要起义,相信周福成会立即响应。他之所以不起义,并不是不想起义,而是不愿意单独起义。

因此,在辽沈战役后期,尤其是在东野大军包围沈阳,蒋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周福成表现的非常反常。

后来见沈阳已不可守,周福成遂化装逃跑,可仍被捉获。

53军所剩下的原东北军部队本来可以有起义人员的待遇。可正是由于周福成的原因,后来只获得了投诚人员的待遇。

周福成被捉后,并没有被当做战犯处理,而是享受到了投诚人员的待遇。

1953年3月9日,周福成获释。

直到此时,周福成才道出当年为何不肯起义的真情。

从个人之间感情的角度来,周福成不肯抛弃卫立煌,不愿意单独起义的做法可以理解。

可站在大义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愚忠、愚义,不值得提倡。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军》;

搜狐新闻《“消失”的东北军第53军》;

简书《东北军余脉第53军》。

本文核心事件与人物均基于权威史料等,确保历史主线真实可信。在绝对尊重历史定论与人物核心形象的前提下,对细节、对话及心理活动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加工,旨在增强感染力,绝无虚构或颠覆重大史实。本文旨在弘扬爱国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笔者才疏学浅,疏漏之处敬请指正。部分素材源于网络,侵删。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