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全球市场上流通着数不胜数的半导体芯片,它们存在于电脑、手机、汽车等各种设备中,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你能想象吗?一家来自荷兰的半导体企业,竟打着“防止技术流失”的旗号,试图对中国企业使绊子。然而这次,它好似搬起了石头,狠狠砸向了自己的脚。你可能会好奇,它到底干了什么事?而中国企业又是如何“见招拆招”、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呢? 2018年,当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公司连年亏损时,注定它将迎来命运的转折。当时的安世,就像一个被大火烧得几近坍塌的房子,濒临倒闭。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出手相救,斥资数百亿人民币,直接将这家公司纳入了麾下,不仅救了它的命,还带它卷土重来。 按理说,遇到这样的“救命恩人”,荷兰企业是该感恩戴德的,可是事情并没这么简单。今年9月底,一场波及全球的芯片博弈迅速发酵——荷兰宣布以“防止知识产权转移”为由,下令冻结了安世旗下30个全球性子公司的资产和专利。随后,直接从内部分裂势力,占领了公司的“高地”。 目的是什么呢?看起来,他们不是抢技术,而是抢公司。 但就在荷兰自认为得逞的他们可能忘了最基本的一点:他们的做法并不能胜过中国的底气。只用了短短几天,安世中国就在全盘计划中找到破局点,开始发起强力反制。棋局逆转,才刚刚拉开序幕。 荷兰这次搞出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如果说半导体行业是全球化经济的缩影,那这一事件正是全球化进程反复拉锯的其中一幕。 对于那些站在国际科技链中心的发达国家来说,过去几十年的规则基本由他们立下。像美国,动不动就拿“技术安全”当成理由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这次“以规则之名”,明显也影响了荷兰:9月29日,美国刚刚宣布了一项所谓“穿透规则”,规定禁止把某些出口管制技术转给中国。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仅仅过了一天,荷兰就急不可耐地翻脸,把安世的核心资产冻结,完全不顾往日合约对方的感受。 事情很快发酵,当中资股东得知安世的外籍高管竟然还向法院申请停止中国高管职务时,愤怒是必然的。但让普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原本有契约保障的企业间合作,竟然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壳外包”。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行为触动了全球产业链上众多企业的敏感神经。 汽车制造商慌了神,手心冷汗直冒。大众、丰田这些巨头纷纷意识到:芯片供应如果因为荷兰搞的小动作而断了,他们的生产线也要被迫停摆。要知道,安世供货的汽车芯片占到全球车企所需份额的极大一部分。更别提手机、家电行业。换句话说,荷兰的所作所为,不仅困住了安世自身,也把整个行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漩涡。 面对种种冲突,看起来荷兰似乎取得了短暂的优势:安世中国的出口业务被搁置,欧洲、大洋彼岸的合作伙伴也在背后拼命施压。但在事实世界中,所谓的“胜利”往往充满迷雾。虽然表面上荷兰有些耀武扬威,但实际上它几乎没有备选方案,所有行业都被卡了脖子。“空壳”安世显然撑不起那么大的责任。国际市场对于关键芯片的需求,是谁也搬不开的一块儿“铁板”。 很多中国网友议论纷纷:“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 的确,闻泰科技不仅为濒临破产的安世点燃了重生的希望,还在收购后特意做出了许多善意的让步:不仅没裁员,反而原班保留荷兰的研发团队,允许他们自己运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荷兰还如此不近人情,以为自己能玩出个高明的套路,最终却引火烧身。 这就像无意中启动了一个定时炸弹,问题的爆发并未随着安世中国出口暂时被禁而结束,相反,背后的张力正在积累,迫使所有人都在等待接下来的大戏。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0月19日,安世中国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他们一改之前的低调姿态,直接恢复了对国内市场的供货,同时宣布:从此所有交易用人民币结算!这个魄力十足的举动犹如一记震撼弹,瞬间重创了荷兰的如意算盘。 中国商务部对安世的出口禁令,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强大地位。每个月,中国本土生产的60亿颗安世芯片占领着市场。如果对外供应掐断了,全球电子、汽车、智能设备等多领域的生产将遭受致命打击。 而“人民币结算”这个政策,更是精准切中要害。表面上这不过是换了一个支付单位,但深挖下去,它撼动的是现行的美元霸权和利益网络。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中大量交易资金流都绕不开以美元为结算标准的规则。而现在,安世中国要求用人民币结算,这等同于推出了一种新机制:如果不想断货,先得掏人民币!这个动作不仅增强了安世中国的独立性,更是在全球货币格局中,悄悄迈出了重要一步。 事件似乎在安世中国的反击后,有了些许平息的苗头。解决问题并不像复盘棋局那么容易。不少国外的制造商已经感到无所适从。大众汽车,甚至被相关主管特意约谈,要求爆料根由。而美国和欧盟也没闲着,他们要么助力荷兰对公司“继续封锁”,要么就是在私下寻找后路。 另荷兰内部也开始出现了稳定性危机。安世芯片的生产断供不仅冲击了企业市场,甚至威胁到荷兰的重要经济基石。舆论压力与日俱增,许多普通荷兰人发问:“我们的政府究竟做了什么?”矛盾在不断深化,而东盟越来越多的买家则已开始学着联系中国区,谈起了人民币方案。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事件只是短期“尘埃落地”,有些波澜还在酝酿。 可以说,中国的反击是一场耐人寻味的博弈课。荷兰的粗暴干预显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安世中国的反击,却不仅仅是止损的行为,留下的反制空间让全球不得不审视中国在供应链上的关键力量。 荷兰的这次冒险行为,展示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双重标准。他们一边要求维持平等合作,一边却任意挑战契约精神。但抢到头破血流后,才发现靠盲动是压不住被成长赋能的对手的。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某些国家为何还要明知故犯,试图违背规则破坏市场秩序?这次事件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下盘有多么稳固,但也让人思考:荷兰的这一步棋究竟是偶然为之,还是深谋远虑的一部分?透露出焦虑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