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余年传承初心如炬 华师精神深植根脉 是校训的凝练 更是育人品格的注脚 ![]() 九十二载立德树人 新时代踔厉奋发 涵养德行 探索真知 方能承担复兴大任 华师精神的内涵 ![]() 学校档案馆(校史文博馆)馆长郭小川曾深度参与《华南师范大学章程》的修订工作,了解华师精神凝练形成的过程。她说,“进德日新、求知真理”是华南师大人在其90余载办学历程中通过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奋斗,逐渐凝练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 ![]() 回望历史,学校办学早期已经有相关理念表达。1933年9月1日,林砺儒院长在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开学训辞中提出,“我们读书以求知真理、发展高尚趣味为目的”。在林砺儒院长作词的《勷勤大学校歌》歌词中有“为学务时敏,进德求日新”的提法。在章程修订过程中,学校组成了以卢晓中教授牵头组成的大学文化精神凝练专家小组,该小组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以“进德日新、求知真理”八个字来体现学校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最终这八个字作为华师精神的表达载入《华南师范大学章程(2023年修订)》。 “进德日新、求知真理”包含了“崇德”“进取”“求知”“卓越”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大学教育本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华南师大人在不同时期所坚持和弘扬的精神品质,与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相互辉映,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追求中的核心理念。“进德日新”强调师生坚持以德为先、与时俱进;“求知真理”则融汇了校训中的“严谨治学”与“求实创新”的表达,倡导师生紧跟时代发展,在学术探索中坚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以踔厉奋发的精神,努力服务国家和社会。 ![]() 郭小川认为,“进德日新,求知真理”是大学精神与时代价值的高度融合,激励着华南师大及其师生在学术、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追求卓越。“进德日新”指向人格完善与社会责任,“求知真理”聚焦学术创新与真理探索,二者共同构成华师人的行动准则。这一精神不仅延续了创校校长林砺儒的办学初心,更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合作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学校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 以德为桨 以真为帆 是一代代华师人的精神密码 今天听听华师人的心声 何为“进德日新” 何为“求知真理” 传承精神 创新实践 ![]() 校关工委主任、退休教授张玉金在华师工作多年,对华师精神有很深的体会,认为华师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从科研的角度而言,可以概括为严谨、求实、创新,这对他的学术研究影响巨大。他说,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要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比如,他在研究甲骨文的语言文字时,非常重视论据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常常要全面占有第一手资料,这样得出结论后才能经得起多方面的检验。 张玉金表示,华师精神强调的不是为“小我”,而是为“大我”。身为华师的一员,从事科研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他呼吁华师师生发扬华师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创新的科学追求从事科研,并自觉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刚分享道,“进德日新,求知真理”是基于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价值与使命统一中凝练而成,既是对华师90余年育人传统的赓续传承,更是对学校教师群体育人品格的时代诠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构成、现实的实践指导和强大的价值引领。这就要求华师人要深植精神自觉,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践行动。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关键课程”,以忠诚之心扎根教育事业,以热忱之火点亮教师职业,以专注之力深耕教学主业,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知行合一,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实做好,让华师精神成为我们的实践坐标和行动指南。 接续精神 投身社会 ![]() 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2008届本科校友张玲就职于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耕耘检察事业已十五载。她表示,作为华师人,华师精神早已融入她的职业基因,她始终以“进德日新,求知真理”要求自己,既在法理瀚海中深耕细作,更在司法实践中守护人性光辉。 “每份法律文书都凝结着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每个疑难案件都倒逼着法律知识的迭代更新。”比如,她在审查证据时,追求真相的执着让证据链条严丝合缝;在信访接待时,“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让法治更有温度。她说,“华师精神传承于我,更应播撒于后辈。作为华师校友,我将始终把华师精神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传递法治温度,展现师者风骨。”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校友张逸龙在校时曾担任华南师大新闻社副社长,目前是河源高级中学团委书记。在他心中,华师精神与华师校训一脉相承,可归结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方面是华师人独有“乖孩子”般的质朴守拙——“务实”和“严谨”,另一方面则是华师人特有开拓创新的韧劲。 张逸龙表示,在前进的路上,母校的“守拙”和“创新”始终是他的精神力量之源。他本人在担任河源高级中学团干部的七年时间内,带领团组织斩获了市、省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个人被评为市、省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接下来,他将继续弘扬华师精神和华师校训,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母校增光添彩。 沐浴精神 砥砺前行 ![]() 刘伯舟今年从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华师整整学习生活了七年。他认为,华师精神是他融入血脉的信仰。 “进德日新”,让他在学习路上自强不息,在挑战中磨砺意志,从林芝到昌都,用行动传递温暖;“求知真理”,是如导师所言“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将知识播撒在雪域高原。这两者交融,让他在奉献中收获成长。 华师精神教会他,真正的成长是“自找苦吃”,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华师人要以“进德”之心立德树人,以“求知”之态深耕学术。在实践中学会刚毅与博雅,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师故事。 ![]() 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郑思琦对华师精神的理解是扎根于田间地头的三年实践。“进德日新”于她,是志愿助农中品德的锤炼与模式的创新——从诚信助农到探索AI“新农具”,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使命;“求知真理”则体现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电商直播,在未知领域寻求助农最优解。 “华师精神不仅是个人修为,更是薪火相传的集体使命。”未来,她将继续传承华师精神,以“求知”精进技能,以“日新”探索模式,让华师精神在服务社会中焕发新生机,彰显华师人的使命担当。 九十载传承步履铿锵 从勷勤校歌到章程凝练 精神坐标历久弥新 新时代的华师人 以行动续写华师篇章 让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2025 来华师 读大学 Q:华师以“师范教育”为底色,培养卓越教师。目前而言,华师的师范特色有哪些? A:我们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华师的师范特色。一是华南师范龙头。拥有华南最强教育类学科,是全国实现教育学科门类所有一级学科均为A类学科的2所高校之一。物理学(师范)专业是全国唯一通过师范专业三级认证的物理学科。1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二是湾区教师摇篮。近八成师范生在大湾区就业,培养了广东省80%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70%澳门中小幼师资。拥有内地唯一的香港教师研修及交流基地、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三是教育创新尖兵。开办全国首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设立首个教师教育学部、首个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最近一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师范高校第2,其中基础教育获奖数全国师范高校第1。 Q:华师2025年招生,一次性设置了16个拔尖人才培养特色班。华师拔尖人才培养有哪些特色? A: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具有深厚基础。总的来说,有三个特点:一是平台高。有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班2个、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数量居全省第2,仅次于中大。有广东省基础学科“长基计划”专业10个,居省属高校第1。二是体系全。实施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建成国家—省—校三级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双向支撑”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模式新。完善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段的“三跨”培养机制,构建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的“三制”培养体系,通过全过程个性化、国际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开辟专属成长通道。 Q:华师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段等新的学习形式和教育模式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A:一是协同化培养。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联合湾区63所高校实现在线课程学分互认,跨校联合培养;与地市教育局和华为等头部机构开展科产教跨界融合育人;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互认学分,跨境联合培养。二是模块化课程。设有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丰富的积木式课程模块,还有海量线上课程,更有微专业、辅修专业等多种修读选择。三是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搭建“1+N+X”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通师范、非师范互转的转专业制度。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优秀学生可保研至顶尖高校继续深造,还设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等多个专项推免计划。 Q:今年华师有扩招,预计怎样的排位可以报考华师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 A:2024年华师在广东历史类最低录取排位约7600名,物理类最低录取排位37000名。有意报考华师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兴趣,结合华师近3年最低投档排位填报志愿。建议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组同时填报,尽可能多填报几个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投档分数线可能不一样,如前一个专业组未录取,后一个专业组还有机会。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文案丨洪志宇 陈智霖 文稿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陈智霖 杨谨宁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