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我以为在日本只要穿着得体、言行举止得当,便可似日本人一般。 当我走进东京涉谷的一家咖啡馆时,店员看了我两秒,用日语问道:“你是从中国来的吧?” 之后这样的事多次发生,地铁里的大妈能辨认出来,便利店的店员能辨别出来,就连路边的乞丐也能用中文向我呼喊“你好”。 向一位在日本居住了十年的朋友询问,他给予我一个颇为直接的回应:“你的脸部或许不会说谎,然而你的全部行为表现会将你暴露无遗。” 细加琢磨,他所言确有道理。在日本你是中国人这一事实,并非是隐晦不明的,而是体现在三个较易被察觉之处。 第一件事:穿衣服就能看出你"没见过世面" 或许这样说会稍显刺耳,然而这是日本人一眼便能察觉的情况。 于新宿逛街之际,我发现存在三种人的穿衣风格: 日本女孩,身着一身素色T恤搭配卡其色工装裤,再配上小白鞋,整套穿搭或许不到三千块,然而她们的穿搭是“任何衣物都能穿出气质”,每一件衣服的搭配都很克制,颜色不超过三种,配饰也极少。 韩国游客:“一身搭配看似颇为昂贵,有品牌包、潮牌服饰以及亮晶晶的饰品,总体呈现出‘我很有格调’的模样。” 中国游客:“我们便是如此,身着一身设计感极强的衣物,搭配上金色首饰、限量款包包,妆容精致得略显夸张,整体就是想要让别人知晓‘我来到日本!我很富有!快看看我’。” 我的朋友跟我讲述了一件事,她于涉谷遇到一位女士,身着一件价值五千元的设计师T恤,搭配着八千块的限量版牛仔裤,背着一个两万元的包,这套搭配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问题在于她还做了如下这些举动: 闪闪发亮的金项链(估计五克拉以上) 五根手指都戴着戒指 指甲美甲做得像小夜灯一样发光 整个人被装饰得像一个"行走的价格标签" 一旁的日本女孩瞧了一眼,用日语跟朋友说道:“又是打中国来的。” 我追问她是如何判断的,她表示:“因为她所穿的是展示,并非穿着。日本人穿衣是为了舒适以及适应场合,中国人穿衣是为了让他人知晓自己很有品味,这两个出发点全然不同。” 这个观察被我验证了很多次。 我曾前往日本的高端百货伊势丹一次,店员身着的服装极为简洁,一条黑裤子、一件白衬衫、一条腰带,然而她们的气质是“我代表此品牌”,而非“我穿得昂贵”。 再瞧中国游客,进百货店仿若进了宫殿一般,拍照、比较、试穿、讨价还价……其全部行为都在显示:“我是来消费的,我很重视此次购物。”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花费了最多的钱财,呈现出的效果却最为廉价,原因在于我们采用“叠加”的方式,而日本人则是选用“克制”的做法。 一位从业十年的服装设计师朋友跟我讲,穿衣品味的差异,从根本上展现的是对“展示自我”和“融入环境”的不同认知。在中国文化中,你得让他人知晓你有品味;在日本文化里,你的品味要自我消解。 若你行走于东京街头,身着一套看似颇为昂贵的服饰,日本人立刻就能知晓你从何处而来。 第二件事:你用手机的方式,会泄露你的身份 于东京搭乘地铁之际,我有一番观察:日本人于地铁内大体不瞅手机屏幕,他们或是闭眼休憩,或是看书,或是凝望窗外发愣。 有的时候拿出手机,不过是迅速查个信息便收起来,他们不会在公共场合打游戏、刷短视频,也不会将视频声音外放。 中国游客呢?完全相反。 地铁中最常听到的声响是中国人发出的:手机外放抖音的声音、游戏的背景音乐、视频通话时所说的“你好、你好!听得见吗?” 我也曾目睹有人于地铁中进行直播,一边行走一边持手机对着镜头讲话,致使路人纷纷赶忙避开。 对于日本人看到这一幕的神情,仿若目睹着一个“于神殿内肆意蹦跳之人”。 之后我与一位日本朋友谈及此事,他言道:“于公共场合,日本人的观念是‘莫要麻烦他人’,所以他们尽量不发出声响、不占据公共空间,而中国人仿佛觉得‘这是我的时光,我怎样运用是我的自由’。” 他接着说道:“这两个逻辑一旦碰在一起,便容易擦出火花。” 不仅是在地铁里,在饭店中、在图书馆内,以及其他任何需要安静之处,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态度皆不相同。 我曾到访一家颇为高档的日本餐厅,服务生几乎都是踮着脚走动,生怕弄出声响。邻桌坐着一桌中国游客,他们的笑声能传至整个餐厅。 服务生脸部肌肉微微一僵,而后继续微笑,然而就那么一瞬,已能透露诸多情状。 还有一个更为细致的观察,日本人看手机时会自行将屏幕亮度调低,而中国人恰恰相反,常把亮度调至最高,因此在昏暗之处,你能轻易凭借“谁的手机屏最亮”来判别谁是中国人。 这并非是品味的问题,而是“环境意识”的问题。日本人将自身视作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会主动去进行调整;中国人往往把自身当作独立的个体,所以更倾向依照自己舒适的方式来调整。 第三方面:从你在消费与欣赏之间的抉择,可洞悉你的心态 这是最微妙、也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点。 在东京美术馆,我观览了一场梵高展,展厅内的人群,颇具趣味。 日本观众于每一幅画前停留许久,有人还拿着本子记录笔记;观毕便径直离去,不进行拍照。 中国游客的行为模式有别,他们快速扫过每幅画,至多停留十秒,便开始拍照,拍照极为认真,从各个角度、不同光线拍摄,甚至有人还会站在画前摆姿势合影。 最后的结局是,中国人的手机里存着两百张梵高的作品照片,而他们对于梵高本人的了解,或许仅仅就是“这人是个疯子还切了耳朵”这般有限的内容。 我询问一位日本朋友为何不拍照,他坦诚地表示:“我到这儿是为了观赏画作,并非为了证明我曾来过此地,拍照会干扰我欣赏画作。”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 在日本消费体验大抵为“体验自身”;在中国消费体验一般是“能否被记录与分享”。 这里出现了一种颇为有趣的状况: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往往更多(涵盖购物、吃饭、住宿),然而他们的满足感源于“我到过”,而非“我体验了”。 在京都我见到一位女孩,于伏见稻荷大社拍摄了两小时照片,大多是自拍与摆姿势,最后她对朋友道:“行了这儿拍完了,咱们去下一处。” 她未走过所有鸟居,未留意阳光穿过鸟居的角度,也未停下来感受什么,然而她的小红书里却有三百张照片。 日本人则有所不同,我曾目睹一对日本夫妇在伏见稻荷停留了足足四个小时,他们不进行拍照,仅仅是行走、观望、静坐。他们坐在长凳上,凝视着远方的城市轮廓。 这种差异,日本人能一眼看穿。 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表现:消费时的态度。 中国游客在商场里的行为特别容易暴露身份: 会讨价还价(虽然日本商品基本不打折) 常会询问“是否有价格低廉的”“能否将其退掉”“可不可以进行更换” 购物之时会拍照对比价格,还会在微信群里询问他人的看法 购物完毕后,会愉悦地向朋友提及:“我仅仅花费了若干钱” 日本人的逻辑为:既已决定购买,价格便没那么关键,重要的是,这个东西自身是否值得。 一位日本店员向我提及,中国客人最常询问的是“此为何价”“可否优惠”;日本客人最常询问的是“此作何制”“有何推荐”。前者关注交易,后者关注产品。 一旦这个差异出现,日本人便能即刻判断出你的身份。 所以为什么日本人一眼就能认出你是中国人 你整个人的行为体系都在彰显着你自己:你所穿的衣物在传达“瞧我颇具格调”;你使用手机的方式在传达“我无需顾及他人”;你消费与欣赏的抉择在传达“我在意的是被关注,而非真实感受”。 将这些相加,便是一个可清晰辨认中国人的“码”。 最令人难过的是,我清楚这并非是个品味的事儿,也并非是修养的事儿,这是两种文化对于“自我”的不同界定。 在中国文化里,“自我”需被确认、被欣赏,因而我们喜爱展示自身。 日本文化里,“自我”需克制且要融合,因而他们相对更倾向于隐没自身。 不存在哪一种更为正确,只是当两种逻辑相互遭遇之时,差异便格外显著。 漫步东京街头,我如今也认命了。我能变换穿衣风格,能改变用手机的习惯,可却难以改变对“自我展示”的内在需求。 这不是缺点,只是不同。 然而仅仅因为这一不同之处,日本人能在两秒钟内知晓:你是从中国而来的。 声明:本文内容80%基于自己原创,20%素材借助AI辅助,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