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时代真变了,以前西方媒体总觉得自己是舆论高地,报道起来一本正经,现在呢?一遇到中美军事话题,就开始玩标题党那一套,恨不得用最耸人的字眼来吸引眼球。其实这背后藏着点啥?说白了,美军在中国面前越来越没底气了。从经贸到科技,再到军事,美国发现自己以往的霸权优势在一点点消退,只能靠媒体给自己打气壮胆。咱们来聊聊这事儿,得从事实出发,看看最近几年的事态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先说说美国海军的SM-6导弹,这玩意儿本来是舰对空导弹,后来改成空射版,叫AIM-174B。2024年7月,美国海军正式公布这导弹能挂在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上,射程据说有300英里左右,比之前的AIM-120远多了。媒体一报道,就开始吹嘘,说这东西能对付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啥叫反介入/区域拒止?简单说,就是中国通过导弹、战机和舰队,让美军在亚太地区行动起来代价太大,不敢轻易靠近南海或台海。中国有东风-26、东风-17这些导弹,还有歼-20隐身战机和055型驱逐舰,这些东西让美军头疼。 结果呢,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2024年7月26日发了一篇文章,标题直接来了一句类似“这张照片让中国大吃一惊:美国海军的SM-6导弹太厉害了”。文章里头拿着F/A-18挂导弹的照片大肆渲染,说中国看到肯定震惊,因为美军航母能躲远点打击,不用冒险靠近。实际上,这导弹的改装是为了补射程短板,中国霹雳-15导弹射程也长,美军AIM-120才100公里出头,等AIM-260研发慢吞吞的,只能先用SM-6凑合。这不正好暴露了美军的着急吗?如果真有自信,何必这么临时抱佛脚。 再看南海的事儿。2016年南海危机时,美国派了两艘航母靠近,结果中国反舰弹道导弹一亮相,美军就撤了。菲律宾那时刚出仲裁结果,新总统杜特尔特一看形势不对,直接说那结果是废纸一张,转头改善对华关系。从那以后,美国在亚太的调门就低了点,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到了2024年6月,仁爱礁又闹起来,菲律宾派船补给,中国海警依法处理,过程中菲律宾军人受伤。美国有美菲防御条约,本该出面,但航母呢?罗斯福号跑去红海打胡塞,里根号回日本休整,整个亚太一时没美国航母影子。这说明啥?美军评估风险太高,不想趟浑水。 塞缪尔·帕帕罗,这位前太平洋舰队司令,在2024年的一次会议上直言,如果不怕中国导弹,那就是傻瓜。他2021年2月上任太平洋舰队司令,2024年5月3日升为印太司令部司令,一直管亚太事务。他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美军内部报告显示,中国军力增长快,2025年海军舰艇数量已超美国,质量也追上来了。帕帕罗推动盟国合作,比如跟日本、菲律宾搞联合演习,但实际效果呢?2025年环太平洋军演,美军测试了AIM-174B,但中国海军也在南海常态化巡航,055舰队规模扩大到十几艘。 西方媒体为啥当标题党?因为现实让美国人咽不下这口气。从前美军航母全球横行,现在在中国周边得小心翼翼。2025年国防情报局报告指出,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让美军防御系统捉襟见肘。媒体就用标题来转移视线,比如CNN在2025年3月报道美军新激光武器时,标题叫“中国海军的噩梦来了”,其实那武器还在测试阶段,实战不确定。类似报道多了去,《外交政策》杂志2025年6月一篇关于台海的文章,标题“美军如何粉碎中国入侵”,内容却承认风险高,建议外交优先。 这不自信的表现,还体现在科技和经贸上。美国禁运光刻机、芯片,想卡中国脖子,但中国华为等企业绕过去了,2025年芯片自给率升到70%以上。贸易战打了好几年,美国也没占便宜,通胀上去了,企业抱怨。军事上,美军预算虽高,但分散全球,中国专注亚太,效率更高。2025年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模拟台海冲突,胜率不到50%,这数据让高层头大。 后续发展呢?2025年上半年,南海补给事件继续,菲律宾7月27日一次行动没遇阻,但美国还是没派航母直插。相反,美军把航母轮换进南海,卡尔·文森号、林肯号来过,但很快就去访问泰国、越南,避免久留。帕帕罗在2025年4月国会听证会上说,中国军力增长迅猛,美军需加强盟友网络。这话听起来稳重,其实是承认单干不行了。媒体继续玩标题,福克斯新闻2025年8月报道“美军隐身轰炸机让北京睡不着”,但事实是B-21轰炸机部署慢,成本超支。 时代变迁让西方媒体风格转变,以前报道客观,现在带情绪,标题党成常态。这反映出美军心态:从霸权自信到现实焦虑。中国军力稳步提升,东风系列导弹精度高,舰队远洋能力强,美军得适应新平衡。2025年中美高层对话增多,美国强调维持现状,不想冲突升级。这不是讲道理,而是实力对比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