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A的2025年半年报一出来,整个市场一下子炸锅,数据冷冰冰地摊在那儿,209.52万游客,少了14.59万人,营收掉了5115万元,跌幅10.07%,场面一度紧张到极点,仿佛一个原本热闹的景区突然安静空气里只剩下账本的沙沙声。 6月30日的数据定格,三大主营业务——门票、索道、酒店——无一幸免,分别下滑9.53%、7.51%、12.13%,看似只是几个百分点,实际每一刀都割在血肉上,这种下行趋势让人一时间喘不过气。 眼下最扎心的,还不是主业下滑,反而是寄予厚望的“新经济增长点”——《只有峨眉山》演出项目,半年报里只看到846.58万元营收,却亏了1613.83万元,这场戏,从开始就是亏本买卖。 6月15日,《只有峨眉山》正式停演,公众号说没票,各大平台也同步显示暂停运营,298元一张门票的项目,连场都不开了,这对景区和投资人都是重击,气氛变得沉重。 打电话去问,峨眉山A直接说暂不接受采访,发采访提纲也没回,大家只能从公告和公开信息里扒线索,这种沉默无疑加剧了外界的猜测和焦虑,企业的压力肉眼可见。 最新财报披露到2025年6月30日,云上旅投实际提款5.36亿,只还了四千多万,还欠着近5亿贷款,本息压力像山一样压着,半年内又因为周转不过来,连借款本息都还不上,峨眉山A被迫垫付了189.13万担保款。 如果把2019年到2025年这六年拉出来看,云上旅投年年亏损,2020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是-6057.84万、-7461.77万、-9538.58万、-2.28亿、-1.24亿,2025年上半年又亏1613.83万,累计六年亏掉6亿多,这种数字让人头皮发麻。 有人会问,别的景区演出项目就没亏吗?丽江的《印象丽江》,2025年半年赚了2435.79万,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2024年净利润也有4522.65万,人家玩得风生水起,为什么峨眉山这边就这么难? 财经作家高承远说,问题出在定位和客源结构,峨眉山本来是朝圣的地方,游客多奔着一天游、烧香拜佛,过夜客占比低,《只有峨眉山》却是夜间长剧,需要高消费、二次留宿,市场根基没打牢,重资产就先上,风险也就埋下了。 再看内容,六年几乎没怎么升级,别的项目每年都换剧本、换明星,持续造话题,《只有峨眉山》内容一成不变,口碑慢慢消耗,观众新鲜感也早就没了,戏还没演完,观众就走光了。 浙大城市学院的林先平分析,项目没有把峨眉山的独特文化做透,演出形式又偏单一,沉浸感和互动性都不够,和《印象丽江》那种“人戏合一、山水一体”的体验差太多,竞争力自然上不去。 资本圈的柏文喜也说,《只有峨眉山》的IP影响力和营销做得远远不够,和“印象”系列一比,品牌号召力差一大截,而且二次消费链非常薄弱,园区没餐饮、没文创、没酒店,光靠门票,收入天花板早就碰到头了。 说白了,重资产、高成本、低转化,市场需求又没起来,导致收入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这种结构性死结,靠单一门票策略根本解不了套,陷入“越折腾越亏钱”的循环。 说起来,项目团队其实也努力过,2024年报里专门提到,剧目宣传、剧场氛围改造、引入露营电竞、夜市、非遗体验,甚至还拉来了战略投资者,搞美食小镇、拓展新业态,可惜效果短时间内并不明显。 演出项目一停,云上旅投一下子断了收入,后续经营无疑将更难,峨眉山A看着这个“黑洞”,恐怕连喘气都觉得紧。 这场大戏,热闹的时候光鲜亮丽,冷下来的时候,所有账目都变成了压力,投资8.19亿的项目,最后成了“停演”的尴尬局面,谁也没想到会发展到这一步。 回头看,整个2025年上半年,峨眉山A所有的挣扎和无奈都写在了半年报里,游客流失、主营下滑、演出停摆,账面上的亏损只是结果,背后是整个文旅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这不只是峨眉山A一个企业的困局,重资产文旅项目的发展模式,是不是还适合现在的消费环境,是所有文旅人的集体疑问。 后面怎么走,没人能拍胸脯保证,峨眉山A要不要继续砸钱,云上旅投能不能起死回生,整个行业会不会有新模式出来,市场静静地等着下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