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打得真邪门!谁能想到,决定红军城归属的关键,竟然不在地面那些钢筋水泥建筑,而是埋在地底下几十年的老煤矿隧道。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苏联当年挖的这些煤矿洞,现在成了俄乌两军较劲的主战场。红军城这地方,地面上的房子大多是普通民居,几发炮弹就能轰平一片。可地底下那密密麻麻的隧道网络,却成了最坚固的堡垒。 地下世界的猫鼠游戏 乌军现在基本上是靠这套地下通道网络在苦撑。地面上俄军的无人机和火箭炮把公路封得死死的,可乌军还是能通过煤矿隧道偷偷运送武器弹药。打不过了就钻地洞,需要增援了也从地洞里冒出来,这招确实够狡猾的。 不过俄军也不是吃素的。据说他们手里还保留着当年苏联时期红军城地下隧道的完整图纸,这下好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俄军也开始往地下钻,派突击队进入煤矿网络,想要从内部瓦解乌军的防御体系。 现在整个红军城的战斗,已经变成了立体战争。地面上炮火连天,空中无人机互相厮杀,地底下突击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这场仗打得比谁都想象的要复杂。 俄军的破局之道 最有意思的是,俄军现在连无人机都往地下送。他们开始搜索隧道的通风口和出入口,一旦发现就投掷炸弹和温压弹。这招够狠的,直接往乌军的“地下老巢”里扔烟花。 说实话,乌军这套地下防御确实让俄军头疼了一阵子。用钻地弹打击效果有限,因为煤矿隧道是网络化布局,打掉一个点其他地方还能通行。可俄军现在找到了破解之道,那就是掌握了地下网络的详细情况,这等于拿到了乌军防御体系的“说明书”。 交通枢纽的战略价值 红军城可不只是个普通城市,这地方是个货真价实的交通要塞。多条铁路在这里汇聚,拿下这里,俄军在顿涅茨克州的推进速度肯定会大幅提升。 更要命的是,红军城周边的煤矿质量都是顶级的,供应着乌克兰东部地区40%的钢铁冶炼用煤,还有全国30%的发电用煤。这要是被俄军控制了,乌克兰的重工业基础得受重创。 现在俄军已经拿下了顿涅茨克州74%的区域,红军城一旦失守,剩下的地盘估计也保不住多久。 第聂伯河的新动向 与此同时,南线也不消停。俄军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打击行动越来越频繁,从原来一周1000次袭击增加到1500次。这节奏,明摆着是在为大规模登陆作战做准备。 赫尔松右岸的乌军日子越来越难过,供水供电基本断了,物资补给也成了大问题。居民开始撤离,整个地区陷入混乱。俄军这是在学兵法里的“围点打援”,先把乌军困住,削弱到一定程度再发起总攻。 稳扎稳打的新战法 不得不说,俄军现在打仗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愿意花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来准备一场战斗。先用各种手段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等到时机成熟再投入主力部队。 这种打法虽然慢,但胜在稳妥。从赫尔松地区乌军载具损失越来越大的情况看,这套战术确实在发挥作用。乌军的装甲车辆本来就不多,现在更是捉襟见肘。 未来走向如何? 说白了,红军城的地下隧道战只是整个冲突的一个缩影。双方都在寻找新的战术手段,试图在这场消耗战中占据上风。乌军靠地下网络死撑,俄军凭借详细情报逐步渗透,这场较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战局走向。 从目前的情况看,俄军在战略主动权方面确实占据优势。他们有时间、有资源来打这种长期消耗战,而乌军的处境则越来越被动。 你觉得这种地下隧道战会持续多久?乌军还能在红军城坚持多长时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