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募基金行业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注目的成绩单:总规模已攀升至36万亿元,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悉数超过万亿元。然而,背后的故事却远比表面的数字精彩,在这片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下,隐藏着一场争夺市场蛋糕的龙争虎斗。 先说风头最劲的“万亿俱乐部”。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俨然是一对老对手,彻底锁定了第一梯队的位置。易方达基金以23928亿元的惊人规模稳坐头把交椅,华夏基金稍显落后,以21508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二。然而,故事并不是简单数字的叠加,易方达到底是如何做到连续三个季度保持领先的?从它单季度16.74%的规模增长来看,显然其不只是靠资金分流,而是有着更高效、更精细的市场运作能力。争当行业“一哥”也不仅仅是心气高,华夏能在这个市场大展拳脚同样是靠实力撑腰。这两位“大佬级”选手的竞争,未来必然会更加激烈。而其他八家基金巨头也不甘示弱,正耐心等待时机分杯羹,引发了万亿阵营的再洗牌。 然而,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都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三季度数据显示,超过30%基金管理人规模出现了环比下滑。显而易见,“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态势已愈加明显,行业淘汰赛的门槛越抬越高。“毒舌”的真相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完结,真正能让人掏钱买信任的,是稳定的业绩表现和差异化的产品能力。一些依赖单一赛道、不善于布局多元化业务的公司,如天弘基金和建信基金,或许就要开始紧张了。天弘虽以余额宝为起家,但如何从货币基金转型、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依然是摆在它面前的难题。建信更显疲态,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近乎“惊人”的81.19%,多元化路径依赖严重,转型稍显无力。 而中部梯队基金公司间的竞争虽不像头部动辄几千上百亿的角逐,但其激烈程度仍是不遑多让。中欧基金与景顺长城成为这一梯队中的最大赢家,分别以17.32%和16.35%的增幅继续吸引目光。一些基金公司像中欧基金、永赢基金不靠资金流入,完全依赖净值拉升来实现规模增长,相当自信和优雅。但与此同时,一些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却出现了下滑,例如交银施罗德的各类主动型产品悉数净赎回。这样的分化格局也不禁让人思考,未来是拼实力还是拼幸运? 还有一个不得不重点提到的领域:ETF,已经成为中大型基金公司最激烈的战场,看得人眼花缭乱。易方达跳跃式“追赶”,单季度增加了近2000亿元,将与华夏基金在非货币ETF领域的差距缩至仅400亿元,这一场“追逐战”堪称胶着。华泰柏瑞则当起了ETF的领域“第三极”,以5907亿元的规模笑傲一方。从宽基到行业主题,从传统市场到创新领域,ETF早已从单兵作战转型为综合能力的舞台。 仔细观察便发现,这不仅是一场资金的游戏,更是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考验。基金经理的能力成为制胜的“关键战场”。比如,富国基金和景顺长城的固收+业务随着绩优基金经理的参与迎来爆发式增长,几百亿的增量可见基金经理们实打实的业务能力。而那些过于依赖母公司资源、在品牌投研和业绩上缺乏话语权的券商系基金公司,则在这场淘汰竞赛中愈发显得边缘化。 三季度的成绩单,一边是角逐、一边却伴随着沉浮。一些大公司如易方达持续占据神坛,而其他基金管理人则在焦虑中等待风口。行业在跑步进入“新阶段”的同时,我们不禁反问,错过了转型机会的小公司们,还有多少时间能站在赛场中央推新品、拼实力?面对强者的压迫,梦想中的弯道超车和逆袭究竟是现实,还是倾诉心声时的一场幻觉? 这场大浪淘沙,是的试金,也何尝不是专业的角逐。夹在“大佬”和“落伍者”之间的基金人们,是否已经学会给自己的未来画张清晰的路线图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