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泽连斯基在白宫碰壁,美国明确拒绝提供射程达2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 然而,乌克兰迅速转向欧洲盟友,搬出英法联合研制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对俄罗斯布良斯克州化工厂发动陆海空联合打击。 这场行动不仅凸显乌克兰的备用计划,更暴露美欧在军援上的微妙博弈,美国担心直接激怒俄罗斯,而欧洲则通过武器输送悄然提升对乌支持力度。 “风暴阴影”虽不如“战斧”射程惊人,但其精准打击能力足以改变战场节奏。 这款导弹射程在250公里至560公里之间,采用隐身设计和低空飞行技术,可规避雷达探测,精准击中纵深目标。 乌克兰已将其整合至苏-24战机上,2025年10月对布良斯克化工厂的袭击中,导弹直接命中燃料与炸药生产设施,削弱俄军后勤供应链。 俄罗斯方面承认该工厂遭重创,但宣称已拦截部分导弹。 欧洲盟友的支援成为乌克兰扭转局面的关键筹码。 英国自2023年起向乌克兰提供“风暴阴影”,法国则交付同源型号“斯卡普”(SCALP-EG)。 这些导弹配合北约情报支持,使乌军具备打击克里米亚和俄边境枢纽的能力。 2024年11月,乌克兰首次使用“风暴阴影”袭击俄本土布良斯克州军事设施,连射至少10枚导弹,引发俄方紧急升级防空系统。 欧洲国家通过军援传递政治信号:即使美国退缩,乌克兰仍不会孤立无援。 俄罗斯的应对策略聚焦防空压制与电子干扰,但“风暴阴影”的隐身特性带来挑战。 俄军部署S-300和S-400防空系统,并开发新型干扰设备对抗西方导弹。 然而,“风暴阴影”采用复合制导模式(惯导+GPS+末端红外成像),抗干扰能力较强。 2023年5月,乌军使用该导弹打击卢甘斯克储油设施,俄防空网未能有效拦截。 此后俄方将关键设施后移,并空袭乌军苏-24基地,试图削弱其发射平台。 美国对“战斧”的保留态度暴露其战略底线: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 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可能导致美俄正面碰撞,甚至触发核威慑红线。 美军库存仅剩约80枚“战斧”,且输送需配套“堤丰”发射系统,最早2026年才能交付欧洲。 相比之下,“风暴阴影”无需复杂平台适配,更易快速形成战斗力。 乌克兰通过此轮空袭向美国证明:没有“战斧”,战争仍可继续。 这场导弹博弈折射出乌克兰战争的代理人本质。 西方武器成为试探俄罗斯红线的工具,而乌克兰则在美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布良斯克化工厂的浓烟升起时,基辅的讯号清晰无误:停火谈判与战场打击可以同步进行,远程导弹才是真正的谈判筹码。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