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咱先来算笔账。 15个亿,全换成红票子摞起来,得有多高? 这笔钱要是用来铺路,能从北京二环一直铺到河北么? 打住,想象力先收一收。 因为这15亿,真的被砸到了一个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车去的地方——黑龙江大兴安岭,那片连夏天都得备着棉袄的土地上。 这事儿的全名叫“国道京漠公路加格达奇至瓦拉干段改扩建工程”,听着就一股子铁血基建味儿。 全长三百多公里,像一条血管,要给这片冻土密布的林海雪原,注入点现代化的滚烫血液。 这可不是在平原上摊大饼,这是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跟冻土层掰手腕,两年之内,要平地起高桥,绝壁变通途。 然而,比跟老天爷斗法更有意思的,永远是人跟人的“斗法”。 这15亿的蛋糕一切五,立马就引来了一帮在基建江湖里“刨食”的顶尖高手。 最有嚼头的一幕,发生在A3标段,那叫一个精彩。 黑龙江本地的“地头蛇”——龙建路桥,居然硬生生从一群“过江猛龙”的嘴里,撕下了最大的一块肉,4.4个亿。 你瞅瞅他身边站着的都是谁? 中交一公局、中交二航局,个个都是背着“中”字头、出门横着走的国家队正规军。 奇就奇在,龙建的报价并不是最低的。 中交一公局甩出的价格比他低了快一千万! 一千万啊朋友们,能在鹤岗买多少套房了? 可偏偏,评委们就把橄榄枝递给了出价更高的“本地郎”。 这盘棋,就不是简单的“谁便宜谁上”了。 这里头的水,深着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龙建路桥的标书里,恐怕不仅仅是冰冷的报价,或许还有一份长达百页的《论如何在兴安岭的冬天里哄着混凝土别翻脸》,里面塞满了只有本地人才懂的门道。 他们可能用几十年的经验告诉评委:“我们不仅会修路,我们还懂这片土地的脾气。” 这叫什么? 这叫技术自信,也叫“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声音,毕竟,“主场优势”这四个字,在哪个行业都挺好使。 你再瞅瞅A4和A5标段,那简直就是“中交系”的内部团建活动。 中交一公局、二航局、三公局……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开了个年会,顺便把项目给分了。 尤其A4标段,前三名清一色的“中交”马甲,报价咬得比世界短跑决赛还紧,第一名和第三名之间差价不到20万。 在一个3亿的项目里,这点钱可能都不够项目部一年的招待费。 这里面就有大学问了。 是“内卷”到极致,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还是说,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围猎”战术? 几家兄弟公司,用不同的报价策略组成一个天罗地网,不管你怎么选,肉都烂在自家锅里。 这种玩法,透着一股子资本的冷静和算计,让人脊背发凉。 相较之下,A1、A2标段的中铁系就显得“江湖气”重一些。 中铁七局、中铁十九局这些脱胎于铁道兵的“老炮儿”,更喜欢拉着小兄弟们一起干,组个“联合体”,有钱大家赚,有锅大家一起背。 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在这样一个工期紧、环境恶劣的项目里,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 毕竟,在零下四十度的野外,多一个能递给你一瓶二锅头取暖的兄弟,比什么都强。 所以你看,这哪是一份枯燥的招标公示? 这分明就是一幅中国基建江湖的“清明上河图”。 有本土豪强的坚守,有央企巨兽的博弈,有不同派系的合纵连横。 每一份报价背后,都是一个团队不眠不休的夜晚;每一场胜利,都踩着无数对手的肩膀。 等到2027年,当这条燃烧了15个亿的公路正式通车,你我或许会开着车从上面飞驰而过,感叹着“基建狂魔”的又一奇迹。 但到那个时候,希望我们还能记得,这条路的每一寸沥青下面,都埋藏着这样的故事,充满了资本的刀光剑影和工程师们的彻夜心血。 到那时,你或许会觉得,车轮压过的,根本不是路,而是一个时代的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