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全球NOR Flash市场里,兆易创新占了18.5%的份额,在国内妥妥的第一。 更关键的是,它的车规级存储芯片进了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供应链,单季度车规业务营收暴涨40%。 存储芯片不再是藏在手机里的配角,而是成了AI服务器、智能汽车的“粮食仓库”。 供需错配下的历史性机遇 存储芯片市场正迎来一场无声的革命。 2024年下半年开始,三星、美光等国际巨头宣布DRAM和NAND Flash涨价20%-30%,甚至出现“有钱都难抢”的HBM3模组断货现象。 涨价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彻底颠覆。 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以上,智能汽车的车载存储从20GB飙升至1TB,相当于每辆车多装50颗高端芯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替代的窗口期。 目前国产存储芯片市场份额不足30%,但长江存储的128层NAND Flash和长鑫存储的17纳米DDR5已实现量产,良率突破95%。 大基金三期带着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存储领域,政策明确要求“算力存力均衡发展”,甚至在某些招标中强制优先国产SSD替代进口HDD。 这种供需错配叠加国产替代,让存储芯片从“周期品”变成了“战略品”。 谁能在风口上起飞? 1. 全产业链型龙头:技术壁垒就是护城河 兆易创新的“NOR Flash+DRAM”双业务模式,是国内少有的全能选手。 它的19纳米DDR5芯片已用于华为服务器,车规级产品同时打入特斯拉和比亚迪供应链。 这种双驱动模式,既吃透了消费电子复苏的红利,又卡位了汽车智能化的赛道。 长鑫存储虽未上市,但作为国内唯一能量产DRAM的IDM企业,其17纳米DDR5良率已达95%,订单排到2026年。 它的扩产直接带动了设备商北方华创(刻蚀机)和材料商雅克科技(前驱体)的业绩——2025年一季度,北方华创设备交付量增长62%,雅克科技则拿下了长鑫的三年供货协议。 2. 赛道黑马:精准卡位AI与车载风口 香农芯创的爆发力来自于“资源垄断”。 作为SK海力士的核心代理商,它手握HBM3模组资源,而AI服务器对HBM的需求是传统内存的10倍。 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增长243%,华为昇腾、中科曙光等企业都在抢货。 北京君正则是车载存储的“隐形冠军”。 特斯拉FSD芯片、小鹏XNGP平台都采用其DRAM产品,2025年车载DRAM市场份额达19%。 智能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让车载存储需求从辅助配置变成核心部件,单车价值量翻倍增长。 3. 产业链“卖水人”:设备与材料稳赚不赔 存储芯片扩产,最受益的不是芯片厂本身,而是设备和材料商。 北方华创的刻蚀机是NAND Flash生产的核心设备,中微公司已突破5纳米工艺;雅克科技的前驱体材料全球仅3家企业能量产,绑定长鑫存储后订单可见性直达2028年。 这类公司不受存储价格波动影响,只要行业在扩产,它们就是“躺赢”的收租人。 翻倍潜力藏在三个细节里 技术落地比技术先进更重要。 2025年行业更关注“能量产的技术”,比如19纳米DDR5、232层NAND,而非实验室里的概念。 江波龙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99.64%,正是因为其固态硬盘模组大规模用于PC和服务器市场,而非依赖尚未商用的前沿技术。 订单稳定性比订单规模更关键。 北京君正的订单排到2026年,源于与车企的长期协议;雅克科技的三年供货协议锁定了80%的产能。 在周期行业中,长单才是对抗波动的压舱石。 赛道选择决定成长天花板。 AI存储(如HBM)和车载存储的增速是传统存储的3-5倍。 兆易创新能同时维持高增长,正是因为横跨消费电子和汽车两大赛道;而单纯依赖U盘、闪存卡的企业,如朗科科技,增速明显落后。 别被“翻倍”冲昏头脑 存储行业的周期性像一把双刃剑。 2024年全球存储芯片产能利用率跌至68%,巨头主动减产才换来涨价。 如果2025年三星突然扩产,价格可能迅速回落。 技术迭代的风险同样致命。 HBM3目前是香饽饽,但HBM4已在研发中;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刚量产,三星已宣布300层技术突破。 企业必须持续投入研发,否则随时可能被淘汰。 更现实的风险是估值透支。 2025年上半年,部分存储概念股涨幅超过200%,但业绩增速仅50%-80%。 如果企业未来增长已被提前定价,追高就是火中取栗。 国产替代的终极战场在哪里? 目前,国产存储芯片在低端市场已实现替代(如NOR Flash),但在DRAM和NAND Flash高端领域,三星、美光、SK海力士仍垄断超90%份额。 有人认为,国产存储的出路是“农村包围城市”,先靠价格战拿下低端,再逐步攻坚高端; 另一派则主张“ALL in高端”,认为只有突破HBM、DDR5等核心技术,才能避免重蹈光伏、液晶面板的“低端内卷”覆辙。 你觉得呢? 在5-10倍的想象空间里,是稳扎稳打的全产业链龙头,还是押注AI与车载的赛道黑马,更可能跑出超级牛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