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足店,越来越难做了,转让的随处可见! 傍晚路过街角,曾经亮着暖黄灯光、门庭若市的沐足店,如今十家有三家贴着“转让”——有的是打印纸匆匆贴在玻璃上,写着“设备齐全,接手即盈利”;有的则是褪色的红底招牌,“急转”两个字被雨水泡得发皱,像极了店主无奈的表情。这两年,沐足店的“转让潮”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蔓延在大小城市街巷里的真实困境,背后藏着消费、竞争与成本的多重绞杀。 消费端的“缩水”,是压在沐足店身上的第一根稻草。沐足本就不是刚需消费,更像“口袋里有钱时的放松”。前几年商务宴请后带客户去放松、朋友聚会完补个足疗的场景,如今少了很多——企业缩减招待预算,普通人也把“每周一次足疗”改成了“每月一次”,甚至干脆取消。有店主吐槽,以前周末晚上要排队等位,现在七点半后大厅就空了一半,“老客户来的次数少了,新客户又拉不来,流水掉得厉害”。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对传统沐足的兴趣在减弱,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剧本杀、露营这些新鲜体验上,或是选择更轻量化的“上门按摩”,传统门店的客源被一点点分流。 竞争的“内卷”,则让不少沐足店陷入“不赚吆喝也不赚钱”的死循环。一方面是同行扎堆,一条几百米的街上能开四五家沐足店,你家定价98元,我家就搞“88元买一送一”,拼到最后利润薄得像纸;另一方面是“跨界抢食”,SPA馆加了足部护理项目,健身房推出“运动后康复足疗”,甚至有些养生馆直接把“中药泡脚”作为引流项,传统沐足店的优势越来越模糊。更致命的是同质化——几乎所有店都是“泡脚+按脚+推背”的老三样,没有特色服务,没有精准定位,客户谈不上“忠诚度”,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一旦涨价或优惠停了,客户就走了。 成本的“高企”,则成了压垮不少店主的最后一根稻草。沐足店的成本里,房租和人工占了大头。现在街边商铺的房租没降多少,有的房东还会逐年涨租;而技师是核心资源,留不住技师就留不住客户,所以工资只能涨不能降,一个有经验的技师月薪要七八千,再加上水电、耗材、物业费,每月固定成本就要好几万。有店主算过一笔账:以前每月流水15万还能赚点,现在流水跌到10万,扣完成本直接亏本,“撑了三个月,实在扛不住,只能转让”。更无奈的是,有些店刚花了十几万装修,还没回本就遇到客源下滑,想转出去还得降价,“相当于白扔了装修钱”。 其实,沐足店的“转让潮”,也是行业“洗牌”的信号。那些靠“灰色地带”吸引客户的店,在监管趋严后自然被淘汰;那些没有特色、只会拼低价的店,也扛不住成本压力;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往往是找准了方向的——比如有的店聚焦“中老年健康养护”,推出“关节养护足疗”“中药调理套餐”,精准抓住有养生需求的群体;有的店做“年轻人的放松空间”,把环境装成ins风,加了“边按脚边看电影”的服务,还开通了抖音团购,反而能吸引新客户。 说到底,沐足店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好做”了——不再是租个店面、招几个技师就能赚钱的时代,需要懂消费、懂特色、懂运营。那些贴着“转让”的招牌,既是店主的无奈,也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或许再过一段时间,街上的沐足店会少一些,但留下的,会是更懂客户、更有特色的店——毕竟,人们对“放松”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更优质的方式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