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白宫记者面前直言不讳,“美国没为俄乌冲突花过钱,反而赚了钱,因为北约盟友在买我们的装备。”这句话撕下了美国长期以来“和平捍卫者”的面具,暴露了其通过军火交易收割欧洲、牺牲乌克兰的真实意图。 一场原本标榜民主与自由的援助行动,彻底沦为赤裸裸的商业算计,欧洲成了付钱的“冤大头”,乌克兰则沦为战场上的“武器试验场”,而美国军工企业则在背后数钱数到手软。 特朗普的“赚钱论”并非空口无凭,其背后是一份名为《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的协议。该协议明确规定,美国负责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装备,但付款方并非美国自己,而是欧洲的北约盟友。这种“美国供货,欧洲买单”的模式,让美国在冲突中实现了“零成本”参与,甚至大赚一笔。 首批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等装备,已根据该机制运抵乌克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确认了这批援助的到位,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实质上是美国将欧洲盟友变为“提款机”的商业操作。 特朗普对此毫不掩饰,他甚至对比了拜登政府的做法,称“拜登给了乌克兰3500亿美元,这太离谱了”。然而,无论是拜登的直接援助,还是特朗普让欧洲买单的模式,其本质都是将俄乌冲突视为敛财工具,美国军工复合体都是最终的赢家。 美国主要的军工企业在这场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2024财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近8%,订单储备突破了1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欧洲的新增采购。雷神公司同样订单爆满,“毒刺”防空导弹和“爱国者”系统的生产线几乎24小时满负荷运转,订单排到了数年之后。 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克兰及其盟友的军售额累计已超过800亿美元。关键之处在于,这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并非由华盛顿承担,而是由欧洲盟国支付。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美国主要军工企业的股价自冲突爆发以来整体上涨超过40%。 与美国的“零成本”获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承受的沉重代价。欧洲不仅需要掏钱购买美国武器,还要承担运输和后续维护的成本。持续的军费增长直接压缩了欧洲各国的社会预算。 例如在德国,2024年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被削减了近3%,以填补国防开支的缺口。法国、意大利等国同样面临类似的困境。这种财政压力在民众层面引发了显著的不满,巴黎和柏林街头都出现过“要福利,不要武器”的抗议标语。 意大利的民调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反对继续大幅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认为这损害了本国的社会公平。德国议会内部的反对党也提出质疑,为何要在经济放缓、民生开支紧缩的背景下,为美国军火商源源不断地买单。 欧盟为配合美国,已花费超过800亿欧元援助乌克兰。若乌克兰最终被迫割地赔款,欧洲将直面俄罗斯的威胁,还可能面临难民潮的冲击,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感叹,“我们付了饲料钱,最后连羊毛都摸不到。” 特朗普政府不仅通过军售获利,更试图对乌克兰进行经济上的掠夺。特朗普团队要求乌克兰用稀土、锂、钛等战略矿产资源来“偿还”美国的援助债务。据披露的美方协议草案,要求乌克兰将未来50%的矿产收益永久划归美国,并赋予美方对开采权的优先购买权和主导权。 这份协议的范围远超矿产,甚至扩展到港口、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等所有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协议还规定受纽约州法律管辖,允许美方直接没收乌方资产。有分析指出,此类条款的严苛程度“超过一战后的德国赔款”。 特朗普曾要求设立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的基金,声称乌克兰需以其资源收益注入该基金。然而乌克兰2023年的GDP仅1666亿美元,其全年资源收入不过11亿美元。这种要求被乌克兰能源部长奥列克桑德尔·哈卢先科斥为“资源奶牛”,意味着乌克兰可能需用上百年的时间来偿还这笔“债务”。 在2025年2月的一次白宫会面中,特朗普向泽连斯基施压,要求其接受这份资源协议,甚至提出要“参与管理”扎波罗热核电站。泽连斯基拍桌而起,强调“核电站是我们的领土”,这是主权问题。特朗普则冷笑着回应,“没有美国的支持,你们的战争撑不过三个月。”这场会谈最终不欢而散。 表面上看,乌克兰获得了西方源源不断的军事支持,但战场形势并未取得决定性突破。俄军依然保持攻势,局势持续胶着。乌克兰实际上成为了大国军火交易的“通道”,美国供货,欧洲买单,乌克兰在战场上消耗。 冲突持续三年,乌克兰阵亡、失踪人数已达172.1万人,总伤亡超过680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749亿美元,债务总额超5000亿美元。战后重建可能需要上万亿美元和十代人的努力。 乌克兰国内对长期战争感到疲惫,前线战果未能与援助规模匹配,加剧了这种消耗感。泽连斯基政府一方面依赖西方援助,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民众的不满情绪。乌克兰的未来被绑在美国和欧洲的利益链条上,充满不确定性。 特朗普对北约盟友也毫不手软,他要求北约成员国在未来十年内,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5%,并且明确新增军费必须用于采购美国武器。这种要求几乎公开指派了欧洲的消费方向。 尽管欧洲国家明知其中存在不平等,却难以抗拒。一方面,俄罗斯在战场上的推进让他们担心自身安全。另一方面,长期依赖美国安全承诺的现实,使他们在战略自主问题上举步维艰。欧洲最终只能硬着头皮为这场“跨大西洋生意”埋单。 2025年6月的海牙北约峰会上,欧洲各国领导人咬着牙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诺“在2035年前将军费占比逐步提升至5%”。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亮,用“和平谈判”的幌子稳住俄罗斯,避免冲突失控。同时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援,维持军工企业的订单。并逼迫欧洲提高军费,让美国军火商获得更多长期合同。 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不仅针对乌克兰,也对俄罗斯展现灵活性。他多次向普京示好,称“不想伤害俄罗斯”,并威胁若俄方拒绝和谈,将升级对俄能源出口的制裁。但其团队同时暗示可能放松部分制裁以促成协议,这种对俄绥靖政策引发了欧洲盟友的不满。 俄罗斯方面则明确表示,北约已不再是“间接参与”,而是事实上在与俄罗斯交战。普京政府虽未直接与北约撕破脸,但通过切断部分能源供应、加强边境防御、对制裁领域进行反制等方式,一步步让欧洲意识到,跟着美国对俄强硬,最终只会让自己吃苦头。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范围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盟缩减俄罗斯能源进口是条“自我毁灭的路”。 欧洲原本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制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国内通胀高企,老百姓的电费、燃气费翻倍上涨,不少企业因成本过高被迫停产。而美国则一边向欧洲出售武器,一边向欧洲输送高价能源,从欧洲身上进行“两头吸血”。 特朗普的“自曝”揭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逻辑,只要能赚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道义、和平、盟友情谊都可以往后放。美国一直将自己包装成“民主卫士”,声称援助乌克兰是“捍卫自由”,但实际上,从军工复合体到政府高层,都在借着这场冲突大发“战争财”。 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违背了国际道义。俄乌冲突导致无数人失去家园、丢掉性命,大量基础设施被摧毁,经济陷入停滞。可美国却把这场人间悲剧当成“生意场”,一边卖武器,一边煽风点火,生怕冲突停止断了“赚钱的路子”。 乌克兰的遭遇给世界上了血淋淋的一课,在美国主导的秩序下,没有真正的伙伴,只有随时可以变现的资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觉醒,美国精心维护的“牧场秩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