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烽火记忆丨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 一段军民共铸的红色记忆
  • 88彩
88彩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烽火记忆丨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 一段军民共铸的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2025-08-21 00:35 点击次数:172

(来源:泰安日报)

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山神庙村。80多年前,山神庙村硝烟弥漫,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在此悄然扎根,村民与战士用血肉与赤诚,共同书写了一段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的悲壮史诗。如今,重建的党性教育基地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永不褪色的信仰与深情。

烽火骤起

山村成了“生命港湾”

1939年5月,陆房战斗的枪炮声划破肥城上空,为及时救治负伤的八路军战士,115师后方医院在东平县接山镇山神庙村紧急成立。这个仅有200余人的小山村,一夜之间成了战火中的“生命港湾”。

村民们迅速组建起担架队、小车队,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冒着枪林弹雨奔赴玡山前线。他们卸下自家的门板当担架,拿起簸篮作转运工具,连夜将伤员从战场抬回村里。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临时病房,200余人承担起了40余名伤病员的照料任务。“包护理、包抚养、包安全”成了村民们无声的誓言。

村民们把最好的床铺让给伤员,把舍不得吃的鸡蛋、细粮省给战士。日伪军两次进山扫荡,造成五六名村民伤亡,可任凭敌人威逼利诱,没有一个人吐露伤员踪迹。山洞成了隐蔽的“安全屋”,村民们白天用石头封死洞口,夜晚悄悄从通气口送饭送药,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为伤员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舍家护伤员

一份超越血缘的深情

在山神庙村,村民徐风英与伤员王德贤的故事,至今仍让人热泪盈眶。

据当地老人讲述,徐风英负责照料王德贤时,敌人搜查越来越频繁。为了让行动不便的王德贤安全隐蔽,徐风英索性推着小推车将他送进深山山洞,还把两个儿子也带进洞陪伴王德贤。她知道,一旦王德贤被发现,两个孩子也会身陷险境,可她豁出去了。

每天,徐风英在家做好饭菜后,装作上山摘花椒,偷偷把饭送到洞口。她总把稠的、好的留给王德贤,自己和家人却靠野菜充饥。王德贤看着眼前这位“豁出全家护着自己”的大娘,哽咽着喊了一声“娘”。一百多个日夜的精心照料后,伤愈的王德贤告别“娘”和乡亲,毅然重返战场。

这样的故事,在山神庙村不是个例。

后方医院的军医和村医带着村民上山采蒲公英、板蓝根消炎,挖白芍、当归补气血,院里种满构树、桑树方便取用;医务人员走家串户为村民治病,军民之间早已分不清你我。机要文件藏在地下粮洞,枪支弹药由村民轮流守护,这个三面环山、仅一个出口的小村,成了敌人攻不破的“红色堡垒”。陆房突围战的地图上,也刻意抹去了“山神庙”三个字,它成了一个只存在于军民心中的秘密。

旧址新生

红色基因代代传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

2023年,按照“尊重史实、修旧如旧”的原则,山神庙村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原址上,重建起党性教育基地。

在该基地,14套主题院落生动再现了当年“家家有伤员,户户见真情”的场景。斑驳的门板担架、带着补丁的簸篮、山洞模型里的油灯……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滚烫的岁月。

如今,这里成了无数人追寻红色记忆的地方。参观者站在复原的“徐风英家”院落里,听着“娘与战士”的故事,看着墙上“军民鱼水情深”的老照片,总会红了眼眶。这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担当,那种军民一心、生死与共的深情,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

QQ咨询

QQ: